無障礙好去處
幾度繁華水鄉情
位於大嶼山的大澳以「東方威尼斯」盛名,其獨特的水鄉社區與棚屋使其成為本地有名的旅遊景點。不過大澳昔日是香港四大漁港之一,漁業與鹽業興盛,加上是連接香港、澳門、萬山群島、珠江三角洲及鄰近地方的交通樞紐,因而商業繁榮。珠江口的漁場、沿岸淺灘形成的鹽場、豐沛的河涌水源和四通八達的水路地理位置使大澳逐漸發展出獨特的漁、鹽、農和商的社區形態。今天大澳的繁榮不再,但走在大澳市街乃可看見昔日的繁華與傳統文化遺蹟,見証大澳昔日的光輝與居民百年來創造出獨有的文化傳統。
細說大澳滄桑事
大澳位於大嶼山的西面,面向珠江口,有利漁業及製鹽業的發展。漁業與鹽業關係密切,自古以來大澳居民均以捕魚及製鹽為生。據說早在漢代時大澳已有居民定居,但真正有文獻可稽考的只能追溯至宋朝。早於唐宋年間大澳已是個繁盛的漁港,漁穫與海鹽行銷珠江口各地。大澳是昔日主要產鹽區,宋代時已有官員派駐以官督民辦的形式經營鹽場。明朝時佛朗機人(今葡萄牙人)曾佔領大澳一帶,最後為明朝軍隊擊退,史稱「屯門海戰」。當年佛朗機人盤據的地點被居民稱為「番鬼塘」,一直留存至今。清朝「復界」後客籍與鶴佬人士遷入定居,從事耕種與製鹽,另外廣府人亦在陸上以「前舖後居」的方式經營生意。二次世界大戰時日軍佔領廣州,大澳成為香港與內陸交通與貨物集散的樞鈕。戰後大陸大量難民湧入香港,部份遷入大澳;但戰後珠江口的經濟活動驟減,大澳的繁榮也跟著走下坡。1960年代後大澳的漁業、鹽業與農業紛紛衰退,連帶與這些行業有關的工業也跟著式微。其後大澳曾出現手工業如塑膠、電子、燈泡、繡花等,但因交通不便最終也被淘汰。
位於永安街5號的大澳鄉事委員會歷史文化工作室是一間民營展覽館,開放予公眾免費參觀。 | 文化工作室在沒有政府資助下致力介紹大澳的歷史和文化,館內設展出大量居民昔日生活展品。 |
|
|
婚嫁在大澳是非常隆重的事情,展館展出昔日用於婚嫁的花橋,旁還有禮服。 | 堆在展櫃一角的電影放影機,昔日沒有電視的年代,有電影放影機已是很豪華。 |
|
|
展出的收音機連黑膠碟音樂播放器,彷彿將人帶回上世紀六十年代。 | 展出的鴉片煙具,雖然是仿製品,不過鴉片被禁後相信見過鴉片煙具沒幾個。 |
大澳的地形是西面臨海,北面是島嶼,東、南面是山巒屏障,中間是一條Y形水道河涌,在水道與山巒之間是鹽田與稻田所在的低地,低地是圍海做田而成的。很久之前大澳住民建築堤壩阻隔海水,形成永安街與太平街一帶低地,是大澳最早的商業中心。大澳的人口大概可分為陸上居民與水上人,陸上居民除了廣府人外,亦有不少客家與鶴佬人,水上人以漁民居多。客家人遷入大澳已有百多年歷史,主要聚居在大澳東面及南面的鍾屋、橫坑及梁屋一帶,以種植水稻為生。鶴佬人多來自海豐汕尾和惠陽稔山,他們多是鹽工,故聚居在鄰近鹽田的沙田村、太平街與永安街至梁屋一帶。在島嶼上有石仔埗街、大澳街市街、吉慶街及吉慶後街,與水道另一邊的永安街及太平街均為陸上居民聚居地。大澳繁盛時水道兩岸街道店舖食肆林立,為居民及漁民供應生活必需品如衣服布匹、金飾、藥材、漁具以至棺材等。部份經商的居民祖先在大澳定居已有頗長的歷史,但大部份是二戰後從東莞、寶安和順德等珠江三角洲鄉鎮遷來的。至於水上人主要居住在建在水道兩邊的棚屋上,棚屋是很獨特的民宅,以木蓋搭成桶形木屋,建在離水面約半公尺位置,以木柱支撐,部份有經濟能力的漁民會以石材做支柱。棚屋相鄰而建,形成長條形的棚屋區。棚屋除了供居住外,也是漁船作業的補給站,漁民會在棚屋上維修漁具。1980年代前大澳有十個主要棚屋區,分別為大涌棚、一涌、二涌、三涌、沙仔面、新沙、新基、格仔頭、半路棚及生釣棚。一涌在1980年代初清拆,二涌、三涌及沙仔面部份棚屋毀於2000年的一場大火中,不過棚屋仍是大澳的特色。
大澳西面臨海,中間有河涌穿過,形成水陸交錯的地理環境。 | 進入大澳市區先經過永安街,兩旁店舖林立,是歷史悠久的街道。 |
|
|
昔日永安街是商業街,現今變成出售海味手信的街道,看大澳馳名的鹹魚。 | 除了鹹魚外尚有不少海味乾貨如花膠、元貝、蝦乾、象拔蚌、海參等。 |
|
|
噢!斗大的蠔乾,比平日吃的大許多,還是天然生曬的。 | 哈!外星生物被剝皮?看真點原來是章魚乾,不過大得嚇人。 |
|
|
街上出售的地道小食如客家茶粿、陳皮、柑桔等,茶粿有多種味道供選擇。 | 另一邊的小食檔,有話梅、柑桔、檸檬、麥芽糖,麥芽糖夾餅吃的是回憶。 |
|
|
從前橫過河涌是要坐橫水渡的,現在有橫水渡橋遊覽大澳就方便很多了。 | 由永安街經過橫水渡橋就是大澳街市街,是另一條手信街,繼續「血拼」。 |
|
|
沿街有很多出售海味手信與小食的店舖,這是大澳地道手信蝦醬與蝦糕。 | 街上售賣的手信選擇很多,連澳門馳名手信也有,買到「O晒咀」啦! |
|
|
連接街市街的是吉慶街與後街,現時多是民宅,不過食肆不少。 | 街上一角有趣的雪姑與七友,大澳有「番鬼塘」,這是「番鬼像」。 |
|
|
那邊廂番鬼像,這邊廂連鐵閘也是詩文連篇,一行行的書法古意盎然。 | 走在石仔埗街看見一所香港少林武術中心,練武之外可否踢足球? |
大澳的棚屋沿河涌兩邊興建,以木材或石材支撐將屋建在水上。 | 棚屋一般較矮細,以木板連接岸邊,活動空間及通道都狹窄的多。 |
|
|
棚屋內裡傢俱不多,居民在屋內多是席地而坐,和在船上分別不大。 | 連接棚屋區的重要通道新基大橋,是由居民捐資及一手一腳興建的橋樑。 |
|
|
走在棚屋區內發現仍用木柴及木煙囪的爐具,煮的是令人垂涎的裹蒸粽。 | 棚屋區內另一發現曬花膠,居民就是用這麼簡單的方式製造海味乾貨了。 |
大澳另一特色是漁業及鹽業,先說漁業。大澳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漁港,但19世紀以前有關漁業的記載非常貧乏,19世紀至20世紀中期的資料也僅限於當地的廟宇重修碑文與早期的政府行政報告。根據資料推斷在1841年約有百多艘漁船在大澳活動,1903年關帝廟重修時的2,627兩銀經費中就有1,152兩是來自漁民的捐款,根據廟內碑文顯示當時的漁業有三個行業,分別是罟船、網艇和釣艇。根據1906年香港政府資料,當時大澳有12間造船廠、3間繩索及風帆製造廠、4間打鐵舖及1間船槳製造廠。在1950年大澳的漁船主要分為兩種,分別是「扒艇」及「大尾艇」。扒艇長50-60呎,是當時最大的一種漁船,使用圍網作業,主要捕捉慈魚及黃花魚。大尾艇長廿多尺,因船尾高大而得名,使用刺網作業,主要捕捉黃花魚及鰽白。此外在大澳活動的漁船尚有十多呎長的舢舨,稱為「小釣艇」,以手釣方式捕魚。1950年代大澳有廿多艘扒艇及三百多艘大尾艇,總計漁船516艘,佔當時全港漁船總數的9.7%。因漁船不同而有不同的漁會成立,以排解會只之間的紛爭及推動地區宗教活動。扒艇成立的是「扒艇行」,在大澳有超過一百年歷史,亦一直是大澳侯王誕酬神演戲的主辦機構。「合心堂」是由經營大尾艇的漁民於1932年組成的,會員數目曾高達百多船號,並在端午節扒龍舟活動中擔當重要角色。漁業是大澳重要的經濟活動,因應漁業發展出相關的行業如鹹魚、蝦膏及蠔油等海產加工行業,以及造船修船等工業;漁民亦是大澳的社區建設與宗教酬神活動主要經濟支持者。不過戰後大澳的漁業步向衰落,原因是漁船機動化加上珠江三角洲政治改變所至。漁業機動化影響下舊式風帆漁船被淘汰,缺乏資金建新船的漁民只好轉業。加上漁船機動化後捕魚效率提高,過度捕魚最終使魚穫減少。同時中國政府向銷往內地的鹹魚征收重稅及禁止使用魚炮等措施亦打擊大澳的漁業。到1970年代珠江口的漁業資源枯竭,大澳的漁民只好到其他魚場捕魚,逐漸放棄以大澳作為漁業基地。1983年的統計大澳只有108艘漁船,佔全港漁船2%-3%。
停泊在大澳海濱的漁船,為式微的大澳漁業延續一點希望。 | 大澳的漁業式微,連帶海鮮也鮮見,這是難得見到的一檔。 |
|
|
今天大澳的漁業與相關行業多已式微,只餘一間蝦醬廠見証昔日漁業的繁盛。 | 大澳的蝦醬廠到今天仍保留人手操作簡單機器製作蝦醬蝦糕,絕對是一份堅持。 |
昔日大澳鹽業製鹽主要集中於農曆的九月至翌年的四月之間進行,其他月份因是雨季不能產鹽;當年在大澳製鹽的方法為「沙漏法」和「水流法」。沙漏法是由鹽工將海水引入沙田中,利用陽光將海水曬乾,鹽粒便附在沙粒上。鹽工會重覆將海水引入沙田中曬乾,直至沙粒附有足夠的鹽粒,鹽工便將鹽沙堆放在土坑內,坑內置有松木柴枝、竹片和乾草用以分隔沙粒,土坑底部設有一條窄槽。鹽工再將海水引入土坑內,海水將沙粒上的鹽粒融化成為「鹽滷」,鹽滷經土坑底部的窄槽流入儲存缸收集,之後鹽工將鹽滷引入鹽池曬乾成為白鹽。水流法是鹽工將海水用水車車上一組梯田設計鹽田的最高一幅鹽田,海水會在田上停留一至兩天,經陽光蒸發部份海水,海水的鹽份提高,鹽工用竹管將海水導入低一級的鹽田,經曬上一兩天後再導入下一幅鹽田,至最低一幅鹽田時海水已能曬成鹽粒。據說沙漏法產鹽幼細適合食用,水流法產鹽粗糙主要用作醃製鹹魚;因此沙漏鹽的價格比水流鹽高出一倍。大澳的鹽業歷史悠久,根據1898年港英政府的測量記錄大澳鹽田面積達107畝。至1930年代是大澳鹽業的全盛時期,有三個大型鹽場,面積約佔大澳市區的一半,年產量達三十餘萬擔(超過1,500噸),參與的鹽工過百,每天有大量船隻進出運鹽,食鹽除供應大澳漁業使用外,亦行銷香港以至中國內地。1960年代大澳的漁業衰退,對鹽的需求大減,加上來自中國和泰國的廉價食鹽輸入香港,進一步打擊大澳的鹽業最終式微。
位於新基街的鹽工之家,是尚存見証大澳昔日鹽業興盛的遺址。 | 鄰近新基街一帶的鹽田遺址,原為天生公司經營的水流鹽田。 |
|
|
位於大澳市南面的鹽田遺址,原由泰生公司開闢的水流田與沙漏田,現已變回沼澤濕地。 | 當年鹽公司向政府租用的鹽田,現已成為大澳重要的濕地資源,看水筆仔生長得多茂盛。 |
|
|
鄰近海濱長廊的鹽田遺址,原是大澳在戰後三大鹽公司之一達安公司經營的水流田。 | 昔日泰生與達安公司鹽田之間的堤壩原是鹽工搭建居住茅寮所在,今天改成海濱長廊。 |
漫游大澳水鄉
大澳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有名的景點有大澳日落、將軍石、觀景亭、棚屋、鹽田遺址、紅樹林、嶼北界碑、海濱長廊、橫水渡大橋、新基大橋及橫坑橋等;名勝有侯王古廟、關帝古廟、洪聖古廟、新村天后古廟、龍巖寺、華光廟,加上新近活化舊警署的大澳文物酒店;盛名的特產是鹹魚、海味乾貨、蝦醬及蝦糕。不過將軍石位於海邊,要坐船才看到;嶼北界碑位置偏遠,有時間才適宜前往;觀景亭據說是觀看中華白海豚的地點,不過經驗所得還是坐船容易看到。所以遊大澳主要是看棚屋、鹽田遺址與紅樹林,此外大澳的廟宇寺廟不少,加上歷史悠久及建築甚具特色,可觀性甚高。遊大澳另一好玩的是地道小食特多,單是嚐小食已夠飽肚連正餐也可免;加上特色地道的手信選擇又多,遊大澳吃喝玩樂購物已夠玩。
位於吉慶後街建於1741年的關帝古廟,旺板與對聯是金漆的,廟細氣派大。 | 位於石仔埗街的洪聖古廟建於1746年,供奉海神「南海廣利洪聖大王」。 |
|
|
座落在寶珠潭旁小山丘的楊侯古廟,位於大澳東面水道出口,從前參拜者只能走水路。 | 楊侯古廟建於康熙年間,是清朝復界後在大澳第一座出現的廟宇,廟內的鐘是1699年鑄成。 |
|
|
位於新村的天后廟建於康熙年間,與楊侯、關帝及洪聖是大澳四間地位高的廟宇。 | 天后廟屋脊上的陶瓷雕塑,是光緒十八年石灣均玉造品,今天已相信是絕品。 |
|
|
除了四大廟外大澳亦有社區廟宇,如這間位於吉慶後街的創龍社,主神是土地。 | 創龍社牆上貼有「牆紅」公佈神功戲的財政收支,顯示負責值理的高透明度。 |
|
|
位於橫坑的龍巖寺每年舉行大平清醮一連三天,其中一天是「遊水榭」沿河頌經。 | 位於坑尾的華光古廟,是本地少數供奉粵劇行業神祗華光大帝為主神的廟宇。 |
|
|
橫坑橋位於坑尾河涌,在潮退時是觀賞濕地生態如彈塗魚、金山鯽的好地方。 | 大澳的景點幅員甚廣,遊大澳想省腳力及看中華白海豚還是坐船的舒適。 |
大澳的地道小食特多,一些是露天排檔式經營,方便食客也方便輪椅人士。 | 推介小食香妃卷,蛋漿皮煎得香脆,香芹與蔥下得勁多,一吃難忘。 |
|
|
位於吉慶街的一所露天茶座,提供多國菜及住宿服務,不想吃中菜也有選擇。 | 除了小食檔外尚有冰室,這間冰室是筆者二十多年前光顧過的,真是店如其名。 |
交通路線
交通工具 | 交通說明 | |
復康巴士 | 直達大澳。 | |
新大嶼山巴士 (一九七三) 有限公司 | 1號線:中環6號碼頭乘坐渡輪至梅窩轉乘 | |
11號線:乘坐港鐵至東涌市中心轉乘 | ||
21號線:昂平往來大澳hidden link | ||
巴士路線網址:http://www.newlantaobus.com/ | ||
富裕小輪有限公司 | 屯門往大澳航班 | |
航班時間網址:http://www.fortuneferry.com.hk/timetable |
無障礙設施
遊覽大澳除了交通不便外,只要進得了大澳四處走都是無障礙的多。大澳市區不外永安街、太平街、石仔埗街、大澳街市街、吉慶街及吉慶後街,四通八達都無問題。橫過河涌有橫水渡大橋,往來棚屋有新基大橋,橫過坑尾有橫坑橋,都是穿梭水鄉的無障礙通道。至於前往廟宇也是沒問題,只是大澳的廟宇分散,要遊完各廟宇頗花時間與腳力。在大澳遊完名勝玩樂後當然是吃喝了,大澳的酒家與茶餐廳正門是有障礙的,不過有一間西式露天茶座是無障礙的,另外大澳出名小食多,單吃小食已能代替正餐,當然幫襯小食檔攤都不會有障礙。最後是洗手間了,大澳市內有多個公廁,不過只有兩個公廁設有傷殘人士洗手間,一個位於大澳巴士總站旁,另一個位於太平街鄰近龍田邨,位置都是方便的。此外特別介紹,大澳內的街道設有「太平車服務」,是香港基督教青年會大澳社區工業辦事處設立的設施,在全大澳市內各街道共13處設有綠色櫃,櫃內擺有手推輪椅一部,供村民遇上意外或緊急事故時借用,不用登記及免費,只要使用完後放回原處便行,這種社區內溫情設施亦是大澳獨有的。
大澳雖是鄉郊地區,不過路面多是無障礙的,可以四處蹓躂,這是大澳太平街。 | 分散在大澳共有13個綠色箱是太平車服務,內存手推輪椅免費供有需要人士使用。 |
|
|
位於大澳巴士總站旁的花園設有大澳道公廁,公廁設有殘廁,方便後就可到永安街。 | 位於大澳大街另一邊的太平街亦設有公廁,設有殘廁方便傷殘人士。 |
無障礙評分級別: ( 1為最差 ~ 5為最好 )
總結評語
大澳位於香港的離島,現時是個較偏遠的社區。不過昔日大澳是香港外圍的一個繁榮經濟區域,隨著時代的改變經濟活動衰退,大澳變成一個平靜的漁港。不過因為昔日的光輝,大澳仍保留許多獨特的文化與傳統是別的地區所沒有的。大澳文化特色是漁、鹽、農、商混合的產業文化,傳統是多元化的宗教酬神活動。這些都是本地有價值的文化保育項目,加上遼闊的鹽田遺址成為濕地,演變成豐富的生態資源。在遊大澳吃喝玩樂購物之餘,可會想想大澳可供保育的項目何其多!順帶一提,端午節快到了,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已成功列入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假期的日子不妨到大澳一遊,沾點光也好。
參考資料:香港地區史研究之二--大澳 廖迪生 張兆和著
本會無障礙調查網頁:
大澳鄉事委員會歷史文化工作室: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8487hidden link
大澳文物酒店: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30708
大澳楊侯古廟: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6632
大澳關帝古廟: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6644
大澳天后古廟: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5906
大澳洪聖古廟: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6643
大澳創龍社: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6312
龍巖寺: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6308
大澳海濱長廊: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6186
大澳觀景亭: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30710
勝利香蝦廠: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6639
香港少林武術中心: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6640
橫水渡大橋(NF298) :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6923
新基大橋: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6309
橫坑橋: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6304
大澳道公廁: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8473
大澳太平街公廁: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8483
石仔埗街(近碼頭)公廁(TO-1):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8499
撰文:盧景堯
位於大嶼山的大澳以「東方威尼斯」盛名,其獨特的水鄉社區與棚屋使其成為本地有名的旅遊景點。不過大澳昔日是香港四大漁港之一,漁業與鹽業興盛,加上是連接香港、澳門、萬山群島、珠江三角洲及鄰近地方的交通樞紐,因而商業繁榮。珠江口的漁場、沿岸淺灘形成的鹽場、豐沛的河涌水源和四通八達的水路地理位置使大澳逐漸發展出獨特的漁、鹽、農和商的社區形態。今天大澳的繁榮不再,但走在大澳市街乃可看見昔日的繁華與傳統文化遺蹟,見証大澳昔日的光輝與居民百年來創造出獨有的文化傳統。
細說大澳滄桑事
大澳位於大嶼山的西面,面向珠江口,有利漁業及製鹽業的發展。漁業與鹽業關係密切,自古以來大澳居民均以捕魚及製鹽為生。據說早在漢代時大澳已有居民定居,但真正有文獻可稽考的只能追溯至宋朝。早於唐宋年間大澳已是個繁盛的漁港,漁穫與海鹽行銷珠江口各地。大澳是昔日主要產鹽區,宋代時已有官員派駐以官督民辦的形式經營鹽場。明朝時佛朗機人(今葡萄牙人)曾佔領大澳一帶,最後為明朝軍隊擊退,史稱「屯門海戰」。當年佛朗機人盤據的地點被居民稱為「番鬼塘」,一直留存至今。清朝「復界」後客籍與鶴佬人士遷入定居,從事耕種與製鹽,另外廣府人亦在陸上以「前舖後居」的方式經營生意。二次世界大戰時日軍佔領廣州,大澳成為香港與內陸交通與貨物集散的樞鈕。戰後大陸大量難民湧入香港,部份遷入大澳;但戰後珠江口的經濟活動驟減,大澳的繁榮也跟著走下坡。1960年代後大澳的漁業、鹽業與農業紛紛衰退,連帶與這些行業有關的工業也跟著式微。其後大澳曾出現手工業如塑膠、電子、燈泡、繡花等,但因交通不便最終也被淘汰。
位於永安街5號的大澳鄉事委員會歷史文化工作室是一間民營展覽館,開放予公眾免費參觀。 | 文化工作室在沒有政府資助下致力介紹大澳的歷史和文化,館內設展出大量居民昔日生活展品。 |
|
|
婚嫁在大澳是非常隆重的事情,展館展出昔日用於婚嫁的花橋,旁還有禮服。 | 堆在展櫃一角的電影放影機,昔日沒有電視的年代,有電影放影機已是很豪華。 |
|
|
展出的收音機連黑膠碟音樂播放器,彷彿將人帶回上世紀六十年代。 | 展出的鴉片煙具,雖然是仿製品,不過鴉片被禁後相信見過鴉片煙具沒幾個。 |
大澳的地形是西面臨海,北面是島嶼,東、南面是山巒屏障,中間是一條Y形水道河涌,在水道與山巒之間是鹽田與稻田所在的低地,低地是圍海做田而成的。很久之前大澳住民建築堤壩阻隔海水,形成永安街與太平街一帶低地,是大澳最早的商業中心。大澳的人口大概可分為陸上居民與水上人,陸上居民除了廣府人外,亦有不少客家與鶴佬人,水上人以漁民居多。客家人遷入大澳已有百多年歷史,主要聚居在大澳東面及南面的鍾屋、橫坑及梁屋一帶,以種植水稻為生。鶴佬人多來自海豐汕尾和惠陽稔山,他們多是鹽工,故聚居在鄰近鹽田的沙田村、太平街與永安街至梁屋一帶。在島嶼上有石仔埗街、大澳街市街、吉慶街及吉慶後街,與水道另一邊的永安街及太平街均為陸上居民聚居地。大澳繁盛時水道兩岸街道店舖食肆林立,為居民及漁民供應生活必需品如衣服布匹、金飾、藥材、漁具以至棺材等。部份經商的居民祖先在大澳定居已有頗長的歷史,但大部份是二戰後從東莞、寶安和順德等珠江三角洲鄉鎮遷來的。至於水上人主要居住在建在水道兩邊的棚屋上,棚屋是很獨特的民宅,以木蓋搭成桶形木屋,建在離水面約半公尺位置,以木柱支撐,部份有經濟能力的漁民會以石材做支柱。棚屋相鄰而建,形成長條形的棚屋區。棚屋除了供居住外,也是漁船作業的補給站,漁民會在棚屋上維修漁具。1980年代前大澳有十個主要棚屋區,分別為大涌棚、一涌、二涌、三涌、沙仔面、新沙、新基、格仔頭、半路棚及生釣棚。一涌在1980年代初清拆,二涌、三涌及沙仔面部份棚屋毀於2000年的一場大火中,不過棚屋仍是大澳的特色。
大澳西面臨海,中間有河涌穿過,形成水陸交錯的地理環境。 | 進入大澳市區先經過永安街,兩旁店舖林立,是歷史悠久的街道。 |
|
|
昔日永安街是商業街,現今變成出售海味手信的街道,看大澳馳名的鹹魚。 | 除了鹹魚外尚有不少海味乾貨如花膠、元貝、蝦乾、象拔蚌、海參等。 |
|
|
噢!斗大的蠔乾,比平日吃的大許多,還是天然生曬的。 | 哈!外星生物被剝皮?看真點原來是章魚乾,不過大得嚇人。 |
|
|
街上出售的地道小食如客家茶粿、陳皮、柑桔等,茶粿有多種味道供選擇。 | 另一邊的小食檔,有話梅、柑桔、檸檬、麥芽糖,麥芽糖夾餅吃的是回憶。 |
|
|
從前橫過河涌是要坐橫水渡的,現在有橫水渡橋遊覽大澳就方便很多了。 | 由永安街經過橫水渡橋就是大澳街市街,是另一條手信街,繼續「血拼」。 |
|
|
沿街有很多出售海味手信與小食的店舖,這是大澳地道手信蝦醬與蝦糕。 | 街上售賣的手信選擇很多,連澳門馳名手信也有,買到「O晒咀」啦! |
|
|
連接街市街的是吉慶街與後街,現時多是民宅,不過食肆不少。 | 街上一角有趣的雪姑與七友,大澳有「番鬼塘」,這是「番鬼像」。 |
|
|
那邊廂番鬼像,這邊廂連鐵閘也是詩文連篇,一行行的書法古意盎然。 | 走在石仔埗街看見一所香港少林武術中心,練武之外可否踢足球? |
大澳的棚屋沿河涌兩邊興建,以木材或石材支撐將屋建在水上。 | 棚屋一般較矮細,以木板連接岸邊,活動空間及通道都狹窄的多。 |
|
|
棚屋內裡傢俱不多,居民在屋內多是席地而坐,和在船上分別不大。 | 連接棚屋區的重要通道新基大橋,是由居民捐資及一手一腳興建的橋樑。 |
|
|
走在棚屋區內發現仍用木柴及木煙囪的爐具,煮的是令人垂涎的裹蒸粽。 | 棚屋區內另一發現曬花膠,居民就是用這麼簡單的方式製造海味乾貨了。 |
大澳另一特色是漁業及鹽業,先說漁業。大澳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漁港,但19世紀以前有關漁業的記載非常貧乏,19世紀至20世紀中期的資料也僅限於當地的廟宇重修碑文與早期的政府行政報告。根據資料推斷在1841年約有百多艘漁船在大澳活動,1903年關帝廟重修時的2,627兩銀經費中就有1,152兩是來自漁民的捐款,根據廟內碑文顯示當時的漁業有三個行業,分別是罟船、網艇和釣艇。根據1906年香港政府資料,當時大澳有12間造船廠、3間繩索及風帆製造廠、4間打鐵舖及1間船槳製造廠。在1950年大澳的漁船主要分為兩種,分別是「扒艇」及「大尾艇」。扒艇長50-60呎,是當時最大的一種漁船,使用圍網作業,主要捕捉慈魚及黃花魚。大尾艇長廿多尺,因船尾高大而得名,使用刺網作業,主要捕捉黃花魚及鰽白。此外在大澳活動的漁船尚有十多呎長的舢舨,稱為「小釣艇」,以手釣方式捕魚。1950年代大澳有廿多艘扒艇及三百多艘大尾艇,總計漁船516艘,佔當時全港漁船總數的9.7%。因漁船不同而有不同的漁會成立,以排解會只之間的紛爭及推動地區宗教活動。扒艇成立的是「扒艇行」,在大澳有超過一百年歷史,亦一直是大澳侯王誕酬神演戲的主辦機構。「合心堂」是由經營大尾艇的漁民於1932年組成的,會員數目曾高達百多船號,並在端午節扒龍舟活動中擔當重要角色。漁業是大澳重要的經濟活動,因應漁業發展出相關的行業如鹹魚、蝦膏及蠔油等海產加工行業,以及造船修船等工業;漁民亦是大澳的社區建設與宗教酬神活動主要經濟支持者。不過戰後大澳的漁業步向衰落,原因是漁船機動化加上珠江三角洲政治改變所至。漁業機動化影響下舊式風帆漁船被淘汰,缺乏資金建新船的漁民只好轉業。加上漁船機動化後捕魚效率提高,過度捕魚最終使魚穫減少。同時中國政府向銷往內地的鹹魚征收重稅及禁止使用魚炮等措施亦打擊大澳的漁業。到1970年代珠江口的漁業資源枯竭,大澳的漁民只好到其他魚場捕魚,逐漸放棄以大澳作為漁業基地。1983年的統計大澳只有108艘漁船,佔全港漁船2%-3%。
停泊在大澳海濱的漁船,為式微的大澳漁業延續一點希望。 | 大澳的漁業式微,連帶海鮮也鮮見,這是難得見到的一檔。 |
|
|
今天大澳的漁業與相關行業多已式微,只餘一間蝦醬廠見証昔日漁業的繁盛。 | 大澳的蝦醬廠到今天仍保留人手操作簡單機器製作蝦醬蝦糕,絕對是一份堅持。 |
昔日大澳鹽業製鹽主要集中於農曆的九月至翌年的四月之間進行,其他月份因是雨季不能產鹽;當年在大澳製鹽的方法為「沙漏法」和「水流法」。沙漏法是由鹽工將海水引入沙田中,利用陽光將海水曬乾,鹽粒便附在沙粒上。鹽工會重覆將海水引入沙田中曬乾,直至沙粒附有足夠的鹽粒,鹽工便將鹽沙堆放在土坑內,坑內置有松木柴枝、竹片和乾草用以分隔沙粒,土坑底部設有一條窄槽。鹽工再將海水引入土坑內,海水將沙粒上的鹽粒融化成為「鹽滷」,鹽滷經土坑底部的窄槽流入儲存缸收集,之後鹽工將鹽滷引入鹽池曬乾成為白鹽。水流法是鹽工將海水用水車車上一組梯田設計鹽田的最高一幅鹽田,海水會在田上停留一至兩天,經陽光蒸發部份海水,海水的鹽份提高,鹽工用竹管將海水導入低一級的鹽田,經曬上一兩天後再導入下一幅鹽田,至最低一幅鹽田時海水已能曬成鹽粒。據說沙漏法產鹽幼細適合食用,水流法產鹽粗糙主要用作醃製鹹魚;因此沙漏鹽的價格比水流鹽高出一倍。大澳的鹽業歷史悠久,根據1898年港英政府的測量記錄大澳鹽田面積達107畝。至1930年代是大澳鹽業的全盛時期,有三個大型鹽場,面積約佔大澳市區的一半,年產量達三十餘萬擔(超過1,500噸),參與的鹽工過百,每天有大量船隻進出運鹽,食鹽除供應大澳漁業使用外,亦行銷香港以至中國內地。1960年代大澳的漁業衰退,對鹽的需求大減,加上來自中國和泰國的廉價食鹽輸入香港,進一步打擊大澳的鹽業最終式微。
位於新基街的鹽工之家,是尚存見証大澳昔日鹽業興盛的遺址。 | 鄰近新基街一帶的鹽田遺址,原為天生公司經營的水流鹽田。 |
|
|
位於大澳市南面的鹽田遺址,原由泰生公司開闢的水流田與沙漏田,現已變回沼澤濕地。 | 當年鹽公司向政府租用的鹽田,現已成為大澳重要的濕地資源,看水筆仔生長得多茂盛。 |
|
|
鄰近海濱長廊的鹽田遺址,原是大澳在戰後三大鹽公司之一達安公司經營的水流田。 | 昔日泰生與達安公司鹽田之間的堤壩原是鹽工搭建居住茅寮所在,今天改成海濱長廊。 |
漫游大澳水鄉
大澳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有名的景點有大澳日落、將軍石、觀景亭、棚屋、鹽田遺址、紅樹林、嶼北界碑、海濱長廊、橫水渡大橋、新基大橋及橫坑橋等;名勝有侯王古廟、關帝古廟、洪聖古廟、新村天后古廟、龍巖寺、華光廟,加上新近活化舊警署的大澳文物酒店;盛名的特產是鹹魚、海味乾貨、蝦醬及蝦糕。不過將軍石位於海邊,要坐船才看到;嶼北界碑位置偏遠,有時間才適宜前往;觀景亭據說是觀看中華白海豚的地點,不過經驗所得還是坐船容易看到。所以遊大澳主要是看棚屋、鹽田遺址與紅樹林,此外大澳的廟宇寺廟不少,加上歷史悠久及建築甚具特色,可觀性甚高。遊大澳另一好玩的是地道小食特多,單是嚐小食已夠飽肚連正餐也可免;加上特色地道的手信選擇又多,遊大澳吃喝玩樂購物已夠玩。
位於吉慶後街建於1741年的關帝古廟,旺板與對聯是金漆的,廟細氣派大。 | 位於石仔埗街的洪聖古廟建於1746年,供奉海神「南海廣利洪聖大王」。 |
|
|
座落在寶珠潭旁小山丘的楊侯古廟,位於大澳東面水道出口,從前參拜者只能走水路。 | 楊侯古廟建於康熙年間,是清朝復界後在大澳第一座出現的廟宇,廟內的鐘是1699年鑄成。 |
|
|
位於新村的天后廟建於康熙年間,與楊侯、關帝及洪聖是大澳四間地位高的廟宇。 | 天后廟屋脊上的陶瓷雕塑,是光緒十八年石灣均玉造品,今天已相信是絕品。 |
|
|
除了四大廟外大澳亦有社區廟宇,如這間位於吉慶後街的創龍社,主神是土地。 | 創龍社牆上貼有「牆紅」公佈神功戲的財政收支,顯示負責值理的高透明度。 |
|
|
位於橫坑的龍巖寺每年舉行大平清醮一連三天,其中一天是「遊水榭」沿河頌經。 | 位於坑尾的華光古廟,是本地少數供奉粵劇行業神祗華光大帝為主神的廟宇。 |
|
|
橫坑橋位於坑尾河涌,在潮退時是觀賞濕地生態如彈塗魚、金山鯽的好地方。 | 大澳的景點幅員甚廣,遊大澳想省腳力及看中華白海豚還是坐船的舒適。 |
大澳的地道小食特多,一些是露天排檔式經營,方便食客也方便輪椅人士。 | 推介小食香妃卷,蛋漿皮煎得香脆,香芹與蔥下得勁多,一吃難忘。 |
|
|
位於吉慶街的一所露天茶座,提供多國菜及住宿服務,不想吃中菜也有選擇。 | 除了小食檔外尚有冰室,這間冰室是筆者二十多年前光顧過的,真是店如其名。 |
交通路線
交通工具 | 交通說明 | |
復康巴士 | 直達大澳。 | |
新大嶼山巴士 (一九七三) 有限公司 | 1號線:中環6號碼頭乘坐渡輪至梅窩轉乘 | |
11號線:乘坐港鐵至東涌市中心轉乘 | ||
21號線:昂平往來大澳hidden link | ||
巴士路線網址:http://www.newlantaobus.com/ | ||
富裕小輪有限公司 | 屯門往大澳航班 | |
航班時間網址:http://www.fortuneferry.com.hk/timetable |
無障礙設施
遊覽大澳除了交通不便外,只要進得了大澳四處走都是無障礙的多。大澳市區不外永安街、太平街、石仔埗街、大澳街市街、吉慶街及吉慶後街,四通八達都無問題。橫過河涌有橫水渡大橋,往來棚屋有新基大橋,橫過坑尾有橫坑橋,都是穿梭水鄉的無障礙通道。至於前往廟宇也是沒問題,只是大澳的廟宇分散,要遊完各廟宇頗花時間與腳力。在大澳遊完名勝玩樂後當然是吃喝了,大澳的酒家與茶餐廳正門是有障礙的,不過有一間西式露天茶座是無障礙的,另外大澳出名小食多,單吃小食已能代替正餐,當然幫襯小食檔攤都不會有障礙。最後是洗手間了,大澳市內有多個公廁,不過只有兩個公廁設有傷殘人士洗手間,一個位於大澳巴士總站旁,另一個位於太平街鄰近龍田邨,位置都是方便的。此外特別介紹,大澳內的街道設有「太平車服務」,是香港基督教青年會大澳社區工業辦事處設立的設施,在全大澳市內各街道共13處設有綠色櫃,櫃內擺有手推輪椅一部,供村民遇上意外或緊急事故時借用,不用登記及免費,只要使用完後放回原處便行,這種社區內溫情設施亦是大澳獨有的。
大澳雖是鄉郊地區,不過路面多是無障礙的,可以四處蹓躂,這是大澳太平街。 | 分散在大澳共有13個綠色箱是太平車服務,內存手推輪椅免費供有需要人士使用。 |
|
|
位於大澳巴士總站旁的花園設有大澳道公廁,公廁設有殘廁,方便後就可到永安街。 | 位於大澳大街另一邊的太平街亦設有公廁,設有殘廁方便傷殘人士。 |
無障礙評分級別: ( 1為最差 ~ 5為最好 )
總結評語
大澳位於香港的離島,現時是個較偏遠的社區。不過昔日大澳是香港外圍的一個繁榮經濟區域,隨著時代的改變經濟活動衰退,大澳變成一個平靜的漁港。不過因為昔日的光輝,大澳仍保留許多獨特的文化與傳統是別的地區所沒有的。大澳文化特色是漁、鹽、農、商混合的產業文化,傳統是多元化的宗教酬神活動。這些都是本地有價值的文化保育項目,加上遼闊的鹽田遺址成為濕地,演變成豐富的生態資源。在遊大澳吃喝玩樂購物之餘,可會想想大澳可供保育的項目何其多!順帶一提,端午節快到了,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已成功列入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假期的日子不妨到大澳一遊,沾點光也好。
參考資料:香港地區史研究之二--大澳 廖迪生 張兆和著
本會無障礙調查網頁:
大澳鄉事委員會歷史文化工作室: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8487hidden link
大澳文物酒店: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30708
大澳楊侯古廟: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6632
大澳關帝古廟: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6644
大澳天后古廟: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5906
大澳洪聖古廟: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6643
大澳創龍社: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6312
龍巖寺: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6308
大澳海濱長廊: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6186
大澳觀景亭: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30710
勝利香蝦廠: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6639
香港少林武術中心: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6640
橫水渡大橋(NF298) :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6923
新基大橋: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6309
橫坑橋: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6304
大澳道公廁: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8473
大澳太平街公廁: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8483
石仔埗街(近碼頭)公廁(TO-1):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8499
撰文:盧景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