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資訊

無障礙好去處

龍躍雙魚穿村遊

2011年11月30日

又是秋的季節,秋日清爽好天氣,最宜郊遊。上期介紹了位於粉嶺的蓬瀛僊館,今期繼續介紹新界北區。新界北區古時名為「雙魚市」,因區內上水北面的雙魚河而得名。英國租佔新界後將北區劃分為上水、粉嶺、沙頭角及打鼓嶺四部份,統稱「上粉沙打」區;廿世紀二次世界大戰前上粉沙打區歸北約理民府管理,二戰後北約分拆為大埔與元朗兩個理民府,上粉沙打區歸大埔理民府管理。1981年香港政府實施地方行政計劃,成立區議會,上粉沙打區從大埔理民府分拆組成北區區議會。北區一直是新界鄉民聚居的地區,區內有不少歷史悠久的村落與圍村;北區也是被稱為「新界五大氏族」聚居的根據地,因此區內有不少名勝如廟宇、祠堂和圍村等均值得遊覽。今期介紹的就是新界五大氏族的一大族,鄧氏的根據地--粉嶺龍躍頭。


稅院振家聲相片
未介紹龍躍頭鄧族之前,首先要澄清一點就是「新界原居民」的定義。本地族群有原居民之分,不過僅指的是新界原居民,而無香港或九龍原居民的定義。新界原居民亦不僅指新界五大氏族才是原居民。新界五大氏族指的是錦田鄧氏、上水侯氏、廖氏、文氏及粉嶺彭氏,五族均以村落聚居形成人丁興旺,在1899年港英政府接管新界時曾聯手抵抗,之後港英政府在登記新界土地業權時發覺五族名下擁有的土地甚多,故稱他們為「五大族」。不過新界原居民除了鄧侯廖文彭五姓外,尚有許多姓氏均是原居民姓氏。新界原居民的定義是指父系源自1898年前已存在的新界鄉村,不論是那個姓氏,均具有新界原居民資格。至於1898年已存在的新界認可鄉村,可查閱地政總署刊印的《在新界小型屋宇政策下之認可鄉村名冊》:http://www.landsd.gov.hk/en/images/doc/rv0909.pdf,名冊內詳列共642條鄉村名字,均是認可的原居民鄉村。

龍躍頭位於粉嶺聯和墟以北,俗名龍骨頭、龍屈頭或龍嶺,該地有山名龍躍嶺,相傳有龍跳躍其間而得名。龍躍頭是新界鄧族其中一個頗大區域的聚居處,龍躍頭鄧族源自錦田鄧族。之前介紹元朗錦田時曾提及鄧族進入廣東後第四世祖鄧符協在東莞岑田(即今香港新界錦田)定居,時為北宋年間,距今九百多年前了。鄧符協生兩子,長子鄧陽,次子鄧布;二人再繁衍出五大房:分別是元英、元禧、元禎、元亮和元和,五房後人多散居東莞及寶安一帶。其中鄧元亮曾任江西贛州縣令,據說在北宋末年金人南侵時起兵勤王,在戰亂中救出宋室皇族趙姬,之後趙姬嫁予鄧元亮兒子鄧自明(號惟汲),生有四子鄧林、鄧杞、鄧槐及鄧梓。六十多年後南宋光宗即位,趙姬派長子鄧林持信函上報光宗認祖歸宗,被尊為「皇姑」,鄧自明追封為「稅院郡馬」,賜地東莞,長子鄧林獲授「迪功郎」,其餘為「舍人」,是為鄧族流傳甚廣的「稅院家聲」故事。元朝末年鄧林曾孫鄧季琇(號松嶺)遷居至龍躍頭凹下開村立業,後人繁衍發展成「五圍六村」。五圍分別是老圍(龍躍頭)、麻笏圍、永寧圍、東閣圍(嶺角圍)、新圍(覲龍圍);六村則是麻笏村、永寧村(大廳)、祠堂村、新屋村、小坑村和覲龍村。五圍六村幅員甚廣,分散在龍躍頭以至沙頭角公路兩邊,最大特色是保存不少典型的中式傳統建築,例如松嶺鄧公祠及天后宮等,以及圍村的門樓及圍牆至今仍保存原來風貌。由古物諮詢委員會倡議、古物古蹟辦事處聯同北區區議會、多個政府部門以至當地居民合作,將五圍六村組織成一條文物徑供人參觀;龍躍頭文物徑於1999年12月4日正式開放,供市民遊覽,是為政府在新界設立的第二條文物徑。


文物徑漫遊相片
龍躍頭文物徑的路線設計圍繞五圍六村,分為12個景點,分別是小坑村、新圍(覲龍圍)、善述書室、永寧圍、永寧村、東閣圍、松嶺鄧公祠、天后宮、老圍(龍躍頭)、麻笏圍、石廬及崇謙堂,各景點由萃雲路縱貫串連。上述景點的善述書室、石廬及崇謙堂因是私人物業,暫不對外開放。而覲龍圍門樓、覲龍圍圍牆及更樓、松嶺鄧公祠、粉嶺龍躍頭天后宮、老圍門樓及圍牆、麻笏圍門樓均已列作法定古蹟。文物徑以龍躍頭老圍及松嶺鄧公祠作為整個遊覽區的中心點,松嶺鄧公祠旁是粉嶺龍躍頭天后宮,另一邊是祠堂村;老圍西面是麻笏圍、石廬及崇謙堂,松嶺鄧公祠東面是東閣圍,前是麻笏村,沿萃雲路向北行穿過麻笏村是永寧村及永寧圍,萃雲路以北越過沙頭角公路是覲龍圍、新屋村、善述書室、小坑村和覲龍村。


松嶺鄧公祠相片
松嶺鄧公祠是本港最重要及規模最宏大的祠堂之一,建於1525年,是紀念龍躍頭開基祖鄧松嶺公而建的,亦是龍躍頭鄧族的宗祠。祠堂是三進兩院式建築物,「進」是指有上蓋的廳堂建築,「院」是指露天天井。祠堂前廳正門的楹聯與前兩邊的石柱上對聯,字裡行間隱寓鄧族淵源的故事。中廳名為「萃雲堂」,是族人議事的地方,設有檔中與後進的正廳分隔。正廳分三殿,正中的正殿奉祀歷代先祖神主,包括初祖(元亮)、二世祖(惟汲)和皇姑及其後廿二世祖,二世祖稅院郡馬及皇姑的神位居中,與其他不同祖先神主不同的是龍頭木雕;左殿供奉對宗族有貢獻或功名顯赫的祖先,右殿供奉鄉賢。祠堂內外均飾有以吉祥圖案為題材的精緻木刻、彩塑、陶塑及壁畫,工藝精湛。松嶺鄧公祠曾數度修建,現時所見的為民國10年(1921年)重修後的規模。1991年獲得香港賽馬會及政府撥款資助,在古物古蹟辦事處及建築署古蹟復修組監督下展開全面維修工程,1992年中才完工;並於1997年11月7日被列為法定古蹟。

開放時間:每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一時及下午二時至五時。
備  註:逢星期二、聖誕日、聖誕翌日、元旦日及農曆年初一至初三休息。
古蹟辦事處網址:https://www.amo.gov.hk/b5/trails_lung1.php?tid=6

相片

相片

正門前石柱的對聯,「峰起龍山」指鄧族在龍躍頭開枝,「流翻吉水」點出宗族源出江西吉水。 

松嶺鄧公祠是祠堂吉祥圖案文化的代表,正門上方的封檐板便是,中間是「郭子儀祝壽」戲文。 

 

 

相片

相片

 封檐板下檩上的戲文,這邊的是「楚霸王力能扛鼎」,造工精細。

 古代無電影電視,所以雕刻戲文供祖先神明欣賞,這是「穆桂英掛帥」。

 

 

相片

相片

整個封檐板刻滿吉祥圖案包括人物動物花卉等,均是喻意保佑後人長壽富貴。 

 前廳屋脊上兩邊的鰲魚雕飾,寓意後人科舉高中,「獨佔鰲頭」。

 

 

相片

相片

 前廳簷上的獅子,腳下石球代表權力,而簷前獅子簷寓意「惡到氓」。

第一進前廳部份,正門木門上的門神像,造型威武,畫功細膩。 

 

 

相片

相片

中廳萃雲堂,寬闊簡潔的大堂加上石柱,突顯莊嚴豪華的氣派。 

萃雲堂的石柱及柱礎,屋頂木雕的樑架、駝峰、隔架科等均造工細緻。 

 

 

相片

相片

 中廳後部設有檔中,相傳邪靈只會直行不懂拐彎,所以設檔中可擋煞。

 中廳及後進正應前石級兩邊的雲形級座,寓意「踏上青雲路」、「步步青雲」。

 

 

相片

相片

後進正廳分三殿,正殿奉祀歷代先祖的神主包括稅院郡馬及皇姑的神位。 

正廳左殿供奉對宗族有貢獻或功名顯赫的祖先,又確實幾多先人。 


天后宮相片
松嶺鄧公祠旁建有一座天后宮,粉嶺龍躍頭天后宮興建年份已不可考証,據說較松嶺鄧公祠還要早建成,是傳統兩進式建築。現時的規模為民國二年(1913年)修繕後的建築。廟內正殿供奉天后及其侍神千里眼和順風耳。左殿置有古銅鐘兩口,一個鑄於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乃鄧氏族人為子投契天后的許願酬神之物;另一古鐘鑄於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為村內族中子弟出門往省城應試,祈求路上平安而酬神之物。天后宮曾於1981年進行全面維修,並於2002年11月15日被列為法定古蹟。

開放時間:每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
古蹟辦事處網址:http://www.amo.gov.hk/b5/monuments_77.php

相片

相片

 粉嶺龍躍頭天后宮位於松嶺鄧公祠旁,是鄧族祈求子弟應考科舉順利的廟宇。

 廟宇正門的精緻戲文壁畫,一邊是「割柑戲曹瞞圖」,另一邊是「百里奚會妻圖」。

 

 

相片

相片

廟內的兩口古銅鐘,較近一口上有「風調雨順」四字,鑄於康熙三十四年。 

 位於鄧公祠及天后廟旁的祠堂村早已變了新式民居,連村公所都變「慈棠」了。


龍躍頭老圍相片
由松嶺鄧公祠沿萃雲路向西走不遠是龍躍頭老圍,老圍興建日期已不可考,但應是鄧族在龍躍頭最早建立的圍村。老圍建於小丘上,四周築有圍牆防禦,圍門原是北向,因風水理由改建為東向,圍門因而高出地面,設有石級供人出入。圍門設計窄小,圍內開有水井,遇盜賊來襲時可閉門堅守一段時間;北面圍牆築有供守望用的高台。老圍雖曾經歷多次改建,但原本的圍牆結構和圍村布局仍保存得頗為完整。老圍門樓及圍牆於1997年1月31日被列為法定古蹟,隨即展開全面修復工程,工程由古物古蹟辦事處及建築署古蹟復修組監督,於翌年完成。

開放時間:每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
備  註:為避免對居民造成滋擾,老圍內部並不對外開放。
古蹟辦事處網址:http://www.amo.gov.hk/b5/monuments_64.php

由老圍沿萃雲路繼續向西走是石廬和崇謙堂所在。石廬為華仁書院創辦人徐仁壽先生於1925年所建,是一座兩層高的中西合璧建築,樓身富有殖民地的建築特色,屋頂卻是中國傳統的金字頂。不過石廬現已荒廢,並為野草矮樹覆蓋已難看到。崇謙堂原為巴色會佈道所於1927年興建的教堂,教堂於1951年擴建。因該堂教友多於鄰近聚居而形成崇謙堂村,崇謙堂村是一個客家基督徒社區,與中式傳統圍村在同一地區並存也是大異其趣。村內有古房舍兩幢,名為「乾德樓」,建於1910年,較教堂建築年代為早,是兩層高的客家式住宅,為崇謙堂第一所崇拜用的禮拜堂,在新教堂啟用後改作傳道人住所。樓外有矮牆,大門上刻有「乾德門」。基於乾德樓的獨特建築特色,古物古蹟辦事處將之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相片

相片

 老圍圍門設計窄小,圍門上設有更樓守望,是防禦性能甚高的設計。

北面圍牆原築有供守望的高台,現圍牆依舊,只餘小狗在守望。 

 

 

相片

相片

圍內開有水井,從前是居民食水來源,也是防守資源,現只供看看。 

 圍內民居排列整齊,但是遊客止步,遊覽老圍都是看門樓圍牆好了。

 

 

相片

相片

 崇謙堂舊堂,是最早在龍躍頭內興建及傳道的基督教會堂,並因之形成村落。

 崇謙堂村是一條因基督徒聚居而形成的村落,因謝絕參觀而無緣一睹歷史建築。


東閣圍與麻笏圍相片
東閣圍位於松嶺鄧公祠較遠的東面,因位於龍躍頭東面而得名。東閣圍為鄧氏十三世祖鄧龍崗公(1363至1421年)所建,約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其特色是建於高台上,使房舍免受水浸的威脅。圍內的布局主要為四排面向西北的房舍。圍村原有圍牆和護城河環繞,圍牆四角均建有高樓。圍村的門樓於1953年重建,內裡放有四座紅粉石柱礎及兩塊大麻石,相傳是一間與東閣圍同期建造的廟宇所遺下的。

麻笏圍約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至1795年),原名「鬱蔥圍」,寓意春蔥生長茂盛之地。該圍原本四周建有磚牆,四角則建有更樓,但現時大部分圍牆及四個更樓已遭拆卸,只留下極具歷史價值之門樓。門樓於1994年11月25日被列為法定古蹟,由政府斥資重修。

古蹟辦事處網址:http://www.amo.gov.hk/b5/monuments_50.php

 相片

相片 

東閣圍位於龍躍頭東面,建於高台上,圍內民居是遊客止步的。 

 麻笏圍大部份圍牆及四個更樓已遭拆卸,只留下法定古蹟的門樓。

 

 

 相片

相片 

 麻笏圍門樓的連環鐵門及門上刻有「鬱蔥」二字的紅粉石門額,是殘存的古蹟。

 麻笏村內現已建成不少新式村居及屋苑,卻還有這種古舊磚屋,不知可存多久。


永寧圍及永寧村相片
永寧圍相傳已有四百年的歷史,由於梧桐河位於永寧圍的西面,故風水甚佳。永寧圍的門樓於1744年重建,並以紅粉石構建圍牆,但因日久失修,圍牆已成頹垣斷壁。圍內有三排朝向東北的房舍,但由於過去的發展,圍內的中式傳統房舍已所餘無幾。

永寧村位於永寧圍的西北面,亦稱為大廳,原為永寧圍的分支,約有三百年歷史。據說永寧村村址前身名「紅沙嶺」,因泥土呈紅色而得名。現時村內村外已陸續建成新式民居,原有的古舊磚屋亦所餘無幾,連圍村的圍牆部份已倒塌斷裂了。

相片

相片

永寧圍殘留的門樓,可見當年紅粉石圍牆的遺跡。 

 永寧村現有的門樓,殘存的樓牆見証圍村演變的滄桑。

 

 

相片

相片

永寧村尚有一大段圍牆,非常古舊卻沒有列為古蹟,任其倒塌。 

 永寧村圍牆內的磚屋,這種古式舊屋在村內已所餘無幾了。

 

 

相片

相片

 村旁的一座土地廟,在老榕樹的庇蔭下倒是安安穩穩。

位於永寧圍及村西面的梧桐河,經河道整治後已成現代化渠道。 


覲龍圍與善述書室相片
龍躍頭新圍又名覲龍圍,據說是鄧族在十四世紀時建立圍村,而圍牆很可能於1744年(乾隆甲子年)才興建的,因圍牆門樓的石額刻有「覲龍乾隆甲子歲」字樣。覲龍圍四面現時仍有磚牆環繞,約四米高,以青磚築砌而成,牆身有鎗孔,四角建有更樓,供守望之用,原本圍牆前有護城河環繞圍村,但現已填平成為停車場。門樓位於北面,是獨特的兩進式建築結構,圍內布局基本依舊,是龍躍頭內保存最完好的圍村。圍牆門樓於1988年被列為法定古蹟,之後圍牆及四角更樓亦於1993年被列為法定古蹟,由政府資助進行復修已倒塌的圍牆及更樓部分,工程於1994年完成。

古蹟辦事處網址:http://www.amo.gov.hk/b5/monuments_33.php
        http://www.amo.gov.hk/b5/monuments_48.php

善述書室位於新屋村內,約建於1840年,以紀念及供奉鄧氏十九世祖鄧雲階的神位。書室為兩進式家祠,庭院兩旁有走廊,廚房與門廳毗連,門外有禾坪,外有耳房多間。該書室除供奉祖先神主外,亦曾作私塾用途;現時大部份已作民居。

小坑村位於新圍西北面,是龍躍頭最北的村落,前臨梧桐河,約有二百年歷史。小坑村的鄧氏先祖原居於老圍,因居住環境擠迫而遷往龍堂,歷三代後因賊匪滋擾而遷至現址立村。

相片

相片

覲龍圍的門樓,紅色字門額上有乾隆甲子歲字樣,顯示圍牆建立年份。

圍牆及四角更樓現已列為法定古蹟,看城牆的規模何其宏偉壯觀。

 

 

相片

相片

圍牆前的護城河已填平成停車場,前的覲龍村亦在大興土木興建新式民居。

位於新屋村內的善述書室是兩進式家祠,前進兩邊的樓房早用作民居。

 

 

相片

相片

善述書室後進建築物,外牆上的壁畫及雕塑早已破落,倒是門閘夠新。

新屋村內的古舊村屋,外牆的吉祥裝飾脫落損壞的多,卻無緣成為古蹟。

 

 

相片

相片

小坑村位於五圍六村最北,位置偏僻,村屋卻是新建的多。

村口的拱門及磚牆是1960因風水理由興建,據說可催旺男丁。

 

 

相片

相片

東面村口旁的福德祠,古舊的廟宇與背後新建村屋成強烈對比。

小坑村前梧桐河,河傍的路燈是用太陽能光復板作能源,先進得使人驚訝。


交通路線相片
前往龍躍頭的交通並不方便,這是新界許多圍村均存在的問題。現時只有一條專線小巴循環線穿梭龍躍頭至東閣圍,及一條專線小巴往小坑村經過覲龍圍。前往龍躍頭建議最好是自行安排交通工具前往,或步行前往。步行路線一是由聯和墟橫過沙頭角公路,經過安樂村工業區取道樂東街,到達萃雲路便是崇謙堂村所在。另一路線則在沙頭角公路龍躍頭鄉公所起步,向北是往小坑村及覲龍圍的步行路線,向南進入萃雲路到達永寧村及永寧圍,再遊覽龍躍頭各景點。

交通工具

 交通說明

 

復康巴士 

沿萃雲路穿梭龍躍頭文物徑。

相片
九龍巴士78K、79K:沙頭角公路龍躍頭站下車hidden link 
九巴路線搜尋:http://www.kmb.hk/tc/
專線小巴52K、55K、56K:沙頭角公路龍躍頭鄉公所下車 
54K:港鐵粉嶺站至龍躍頭東閣圍
56C:港鐵粉嶺站至至覲龍圍及小坑村
新界專線小巴網址:http://www.i-busnet.com/minibus/nt/

無障礙設施相片
龍躍頭文物徑的無障礙設施事實是很有限的,先說交通就已是障礙重重。區內的公共交通工具主要以小型巴士為主,大型巴士只到達文物徑外圍的沙頭角公路。輪椅使用者最好是使用復康巴士或步行前往,幸好穿梭龍躍頭的萃雲路多是平坦的汽車路面,加上區內行走的小巴班次疏落,使用路面的多是當地居民自駕車輛,數量有限;所以走在萃雲路漫遊景點其實是寫意的多。至於景點方面,中式傳統廟宇與祠堂許多都是有障礙的,如松嶺鄧公祠正門就有石級門檻,進入後的天井與廳堂均是有障礙的。不過若是觀摩中式傳統建築物均是以觀看外牆建築與裝飾物為主,而文物徑的法定古蹟除了祠堂和天后廟外,其他均是圍村圍門、外牆及更樓,這些景點均是在外參觀的多,外圍參觀的場地多是無障礙的;圍內多是遊客止步,所以有沒有無障礙通道分別不大。至於洗手間設施上,分散在龍躍頭各景點多設有洗手間,不過是旱廁的多,均缺傷殘人士洗手間;在區內僅崇謙堂公廁及覲龍圍公廁兩個公廁設有傷殘人士洗手間,不過兩個公廁與文物徑中心的松嶺鄧公祠及老圍有一段距離,覲龍圍公廁僅方便遊覽覲龍圍及小坑村等位置的遊客。所以輪椅使用者在遊覽文物徑前最好計劃行程,掌握景點及公廁位置才方便遊覽。

相片

相片

 穿梭龍躍頭的萃雲路,走在路面穿梭村落景點算是輕鬆的。

     鄰近崇謙堂村的崇謙堂公廁,設有傷殘人士洗手間,可惜在維修中。

 

 

相片

相片

覲龍圍是區內保存最好及最具規模的圍村,在圍外觀看圍牆更樓的通道是無障礙的。 

 覲龍圍旁的公廁,提供傷殘人士洗手間,設施齊備,只是鐵門比較沉重。


無障礙評分級別:相片相片  ( 1為最差 ~ 5為最好 )


總結評語相片
新界北區其實是本地一個傳統文化典藏的重要地區,散佈在北區平原上有多座中式傳統祠堂、廟宇、書院、宗族民居、圍村等。單以龍躍頭一處以鄧族單一宗族歷年建立的歷史建築物,就足以建構成一條內客豐富及有特色文化的文物參觀路線。龍躍頭文物徑是由官方規劃、動員多個政府部門與民間組織共同設立的文化旅遊路線,不過整體的配套設施仍是難令人滿意的。交通配套不足與貧乏,遊覽龍躍頭文物徑最好的交通方式就是靠兩條腿走路!無障礙設施不足之外,區內也缺乏商店食肆等消費配套。龍躍頭現時仍是一個純粹的鄉郊住民區,亦因此限制龍躍頭文物徑沒變為繁華熱鬧的旅遊區,這也是文物徑的特色。龍躍頭現今既保存有不少具傳統特色的古舊建築物,同時仍能保留有別於現代繁忙城市生活的鄉村原有生活面貌。傳統鄉村生活是寧靜閒適的,重視人倫相處多於物質追求。要體驗原有鄉村風貌自要接受諸多不便,正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所以遊覽龍躍頭文物徑注意除了要安排交通及自備糧水外,更重要的是要尊重鄉間生活習慣與居民,不要對當地居民造成滋擾,明文「遊客止步」的地點就真的要止步。


本會無障礙調查網頁:
松嶺鄧公祠: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8253
粉嶺龍躍頭天后宮: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8259
老圍 (龍躍頭):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8261
東閣圍: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8250
麻笏圍: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8339
永寧圍: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8343
新圍(覲龍圍):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8357
永寧村: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8346
述善書室: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8351
崇謙堂(舊堂):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6282
覲龍圍公廁(N-64):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8356
崇謙堂公廁: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6280


撰文:煮石山農(盧景堯) 

又是秋的季節,秋日清爽好天氣,最宜郊遊。上期介紹了位於粉嶺的蓬瀛僊館,今期繼續介紹新界北區。新界北區古時名為「雙魚市」,因區內上水北面的雙魚河而得名。英國租佔新界後將北區劃分為上水、粉嶺、沙頭角及打鼓嶺四部份,統稱「上粉沙打」區;廿世紀二次世界大戰前上粉沙打區歸北約理民府管理,二戰後北約分拆為大埔與元朗兩個理民府,上粉沙打區歸大埔理民府管理。1981年香港政府實施地方行政計劃,成立區議會,上粉沙打區從大埔理民府分拆組成北區區議會。北區一直是新界鄉民聚居的地區,區內有不少歷史悠久的村落與圍村;北區也是被稱為「新界五大氏族」聚居的根據地,因此區內有不少名勝如廟宇、祠堂和圍村等均值得遊覽。今期介紹的就是新界五大氏族的一大族,鄧氏的根據地--粉嶺龍躍頭。


稅院振家聲相片
未介紹龍躍頭鄧族之前,首先要澄清一點就是「新界原居民」的定義。本地族群有原居民之分,不過僅指的是新界原居民,而無香港或九龍原居民的定義。新界原居民亦不僅指新界五大氏族才是原居民。新界五大氏族指的是錦田鄧氏、上水侯氏、廖氏、文氏及粉嶺彭氏,五族均以村落聚居形成人丁興旺,在1899年港英政府接管新界時曾聯手抵抗,之後港英政府在登記新界土地業權時發覺五族名下擁有的土地甚多,故稱他們為「五大族」。不過新界原居民除了鄧侯廖文彭五姓外,尚有許多姓氏均是原居民姓氏。新界原居民的定義是指父系源自1898年前已存在的新界鄉村,不論是那個姓氏,均具有新界原居民資格。至於1898年已存在的新界認可鄉村,可查閱地政總署刊印的《在新界小型屋宇政策下之認可鄉村名冊》:http://www.landsd.gov.hk/en/images/doc/rv0909.pdf,名冊內詳列共642條鄉村名字,均是認可的原居民鄉村。

龍躍頭位於粉嶺聯和墟以北,俗名龍骨頭、龍屈頭或龍嶺,該地有山名龍躍嶺,相傳有龍跳躍其間而得名。龍躍頭是新界鄧族其中一個頗大區域的聚居處,龍躍頭鄧族源自錦田鄧族。之前介紹元朗錦田時曾提及鄧族進入廣東後第四世祖鄧符協在東莞岑田(即今香港新界錦田)定居,時為北宋年間,距今九百多年前了。鄧符協生兩子,長子鄧陽,次子鄧布;二人再繁衍出五大房:分別是元英、元禧、元禎、元亮和元和,五房後人多散居東莞及寶安一帶。其中鄧元亮曾任江西贛州縣令,據說在北宋末年金人南侵時起兵勤王,在戰亂中救出宋室皇族趙姬,之後趙姬嫁予鄧元亮兒子鄧自明(號惟汲),生有四子鄧林、鄧杞、鄧槐及鄧梓。六十多年後南宋光宗即位,趙姬派長子鄧林持信函上報光宗認祖歸宗,被尊為「皇姑」,鄧自明追封為「稅院郡馬」,賜地東莞,長子鄧林獲授「迪功郎」,其餘為「舍人」,是為鄧族流傳甚廣的「稅院家聲」故事。元朝末年鄧林曾孫鄧季琇(號松嶺)遷居至龍躍頭凹下開村立業,後人繁衍發展成「五圍六村」。五圍分別是老圍(龍躍頭)、麻笏圍、永寧圍、東閣圍(嶺角圍)、新圍(覲龍圍);六村則是麻笏村、永寧村(大廳)、祠堂村、新屋村、小坑村和覲龍村。五圍六村幅員甚廣,分散在龍躍頭以至沙頭角公路兩邊,最大特色是保存不少典型的中式傳統建築,例如松嶺鄧公祠及天后宮等,以及圍村的門樓及圍牆至今仍保存原來風貌。由古物諮詢委員會倡議、古物古蹟辦事處聯同北區區議會、多個政府部門以至當地居民合作,將五圍六村組織成一條文物徑供人參觀;龍躍頭文物徑於1999年12月4日正式開放,供市民遊覽,是為政府在新界設立的第二條文物徑。


文物徑漫遊相片
龍躍頭文物徑的路線設計圍繞五圍六村,分為12個景點,分別是小坑村、新圍(覲龍圍)、善述書室、永寧圍、永寧村、東閣圍、松嶺鄧公祠、天后宮、老圍(龍躍頭)、麻笏圍、石廬及崇謙堂,各景點由萃雲路縱貫串連。上述景點的善述書室、石廬及崇謙堂因是私人物業,暫不對外開放。而覲龍圍門樓、覲龍圍圍牆及更樓、松嶺鄧公祠、粉嶺龍躍頭天后宮、老圍門樓及圍牆、麻笏圍門樓均已列作法定古蹟。文物徑以龍躍頭老圍及松嶺鄧公祠作為整個遊覽區的中心點,松嶺鄧公祠旁是粉嶺龍躍頭天后宮,另一邊是祠堂村;老圍西面是麻笏圍、石廬及崇謙堂,松嶺鄧公祠東面是東閣圍,前是麻笏村,沿萃雲路向北行穿過麻笏村是永寧村及永寧圍,萃雲路以北越過沙頭角公路是覲龍圍、新屋村、善述書室、小坑村和覲龍村。


松嶺鄧公祠相片
松嶺鄧公祠是本港最重要及規模最宏大的祠堂之一,建於1525年,是紀念龍躍頭開基祖鄧松嶺公而建的,亦是龍躍頭鄧族的宗祠。祠堂是三進兩院式建築物,「進」是指有上蓋的廳堂建築,「院」是指露天天井。祠堂前廳正門的楹聯與前兩邊的石柱上對聯,字裡行間隱寓鄧族淵源的故事。中廳名為「萃雲堂」,是族人議事的地方,設有檔中與後進的正廳分隔。正廳分三殿,正中的正殿奉祀歷代先祖神主,包括初祖(元亮)、二世祖(惟汲)和皇姑及其後廿二世祖,二世祖稅院郡馬及皇姑的神位居中,與其他不同祖先神主不同的是龍頭木雕;左殿供奉對宗族有貢獻或功名顯赫的祖先,右殿供奉鄉賢。祠堂內外均飾有以吉祥圖案為題材的精緻木刻、彩塑、陶塑及壁畫,工藝精湛。松嶺鄧公祠曾數度修建,現時所見的為民國10年(1921年)重修後的規模。1991年獲得香港賽馬會及政府撥款資助,在古物古蹟辦事處及建築署古蹟復修組監督下展開全面維修工程,1992年中才完工;並於1997年11月7日被列為法定古蹟。

開放時間:每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一時及下午二時至五時。
備  註:逢星期二、聖誕日、聖誕翌日、元旦日及農曆年初一至初三休息。
古蹟辦事處網址:https://www.amo.gov.hk/b5/trails_lung1.php?tid=6

相片

相片

正門前石柱的對聯,「峰起龍山」指鄧族在龍躍頭開枝,「流翻吉水」點出宗族源出江西吉水。 

松嶺鄧公祠是祠堂吉祥圖案文化的代表,正門上方的封檐板便是,中間是「郭子儀祝壽」戲文。 

 

 

相片

相片

 封檐板下檩上的戲文,這邊的是「楚霸王力能扛鼎」,造工精細。

 古代無電影電視,所以雕刻戲文供祖先神明欣賞,這是「穆桂英掛帥」。

 

 

相片

相片

整個封檐板刻滿吉祥圖案包括人物動物花卉等,均是喻意保佑後人長壽富貴。 

 前廳屋脊上兩邊的鰲魚雕飾,寓意後人科舉高中,「獨佔鰲頭」。

 

 

相片

相片

 前廳簷上的獅子,腳下石球代表權力,而簷前獅子簷寓意「惡到氓」。

第一進前廳部份,正門木門上的門神像,造型威武,畫功細膩。 

 

 

相片

相片

中廳萃雲堂,寬闊簡潔的大堂加上石柱,突顯莊嚴豪華的氣派。 

萃雲堂的石柱及柱礎,屋頂木雕的樑架、駝峰、隔架科等均造工細緻。 

 

 

相片

相片

 中廳後部設有檔中,相傳邪靈只會直行不懂拐彎,所以設檔中可擋煞。

 中廳及後進正應前石級兩邊的雲形級座,寓意「踏上青雲路」、「步步青雲」。

 

 

相片

相片

後進正廳分三殿,正殿奉祀歷代先祖的神主包括稅院郡馬及皇姑的神位。 

正廳左殿供奉對宗族有貢獻或功名顯赫的祖先,又確實幾多先人。 


天后宮相片
松嶺鄧公祠旁建有一座天后宮,粉嶺龍躍頭天后宮興建年份已不可考証,據說較松嶺鄧公祠還要早建成,是傳統兩進式建築。現時的規模為民國二年(1913年)修繕後的建築。廟內正殿供奉天后及其侍神千里眼和順風耳。左殿置有古銅鐘兩口,一個鑄於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乃鄧氏族人為子投契天后的許願酬神之物;另一古鐘鑄於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為村內族中子弟出門往省城應試,祈求路上平安而酬神之物。天后宮曾於1981年進行全面維修,並於2002年11月15日被列為法定古蹟。

開放時間:每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
古蹟辦事處網址:http://www.amo.gov.hk/b5/monuments_77.php

相片

相片

 粉嶺龍躍頭天后宮位於松嶺鄧公祠旁,是鄧族祈求子弟應考科舉順利的廟宇。

 廟宇正門的精緻戲文壁畫,一邊是「割柑戲曹瞞圖」,另一邊是「百里奚會妻圖」。

 

 

相片

相片

廟內的兩口古銅鐘,較近一口上有「風調雨順」四字,鑄於康熙三十四年。 

 位於鄧公祠及天后廟旁的祠堂村早已變了新式民居,連村公所都變「慈棠」了。


龍躍頭老圍相片
由松嶺鄧公祠沿萃雲路向西走不遠是龍躍頭老圍,老圍興建日期已不可考,但應是鄧族在龍躍頭最早建立的圍村。老圍建於小丘上,四周築有圍牆防禦,圍門原是北向,因風水理由改建為東向,圍門因而高出地面,設有石級供人出入。圍門設計窄小,圍內開有水井,遇盜賊來襲時可閉門堅守一段時間;北面圍牆築有供守望用的高台。老圍雖曾經歷多次改建,但原本的圍牆結構和圍村布局仍保存得頗為完整。老圍門樓及圍牆於1997年1月31日被列為法定古蹟,隨即展開全面修復工程,工程由古物古蹟辦事處及建築署古蹟復修組監督,於翌年完成。

開放時間:每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
備  註:為避免對居民造成滋擾,老圍內部並不對外開放。
古蹟辦事處網址:http://www.amo.gov.hk/b5/monuments_64.php

由老圍沿萃雲路繼續向西走是石廬和崇謙堂所在。石廬為華仁書院創辦人徐仁壽先生於1925年所建,是一座兩層高的中西合璧建築,樓身富有殖民地的建築特色,屋頂卻是中國傳統的金字頂。不過石廬現已荒廢,並為野草矮樹覆蓋已難看到。崇謙堂原為巴色會佈道所於1927年興建的教堂,教堂於1951年擴建。因該堂教友多於鄰近聚居而形成崇謙堂村,崇謙堂村是一個客家基督徒社區,與中式傳統圍村在同一地區並存也是大異其趣。村內有古房舍兩幢,名為「乾德樓」,建於1910年,較教堂建築年代為早,是兩層高的客家式住宅,為崇謙堂第一所崇拜用的禮拜堂,在新教堂啟用後改作傳道人住所。樓外有矮牆,大門上刻有「乾德門」。基於乾德樓的獨特建築特色,古物古蹟辦事處將之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相片

相片

 老圍圍門設計窄小,圍門上設有更樓守望,是防禦性能甚高的設計。

北面圍牆原築有供守望的高台,現圍牆依舊,只餘小狗在守望。 

 

 

相片

相片

圍內開有水井,從前是居民食水來源,也是防守資源,現只供看看。 

 圍內民居排列整齊,但是遊客止步,遊覽老圍都是看門樓圍牆好了。

 

 

相片

相片

 崇謙堂舊堂,是最早在龍躍頭內興建及傳道的基督教會堂,並因之形成村落。

 崇謙堂村是一條因基督徒聚居而形成的村落,因謝絕參觀而無緣一睹歷史建築。


東閣圍與麻笏圍相片
東閣圍位於松嶺鄧公祠較遠的東面,因位於龍躍頭東面而得名。東閣圍為鄧氏十三世祖鄧龍崗公(1363至1421年)所建,約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其特色是建於高台上,使房舍免受水浸的威脅。圍內的布局主要為四排面向西北的房舍。圍村原有圍牆和護城河環繞,圍牆四角均建有高樓。圍村的門樓於1953年重建,內裡放有四座紅粉石柱礎及兩塊大麻石,相傳是一間與東閣圍同期建造的廟宇所遺下的。

麻笏圍約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至1795年),原名「鬱蔥圍」,寓意春蔥生長茂盛之地。該圍原本四周建有磚牆,四角則建有更樓,但現時大部分圍牆及四個更樓已遭拆卸,只留下極具歷史價值之門樓。門樓於1994年11月25日被列為法定古蹟,由政府斥資重修。

古蹟辦事處網址:http://www.amo.gov.hk/b5/monuments_50.php

 相片

相片 

東閣圍位於龍躍頭東面,建於高台上,圍內民居是遊客止步的。 

 麻笏圍大部份圍牆及四個更樓已遭拆卸,只留下法定古蹟的門樓。

 

 

 相片

相片 

 麻笏圍門樓的連環鐵門及門上刻有「鬱蔥」二字的紅粉石門額,是殘存的古蹟。

 麻笏村內現已建成不少新式村居及屋苑,卻還有這種古舊磚屋,不知可存多久。


永寧圍及永寧村相片
永寧圍相傳已有四百年的歷史,由於梧桐河位於永寧圍的西面,故風水甚佳。永寧圍的門樓於1744年重建,並以紅粉石構建圍牆,但因日久失修,圍牆已成頹垣斷壁。圍內有三排朝向東北的房舍,但由於過去的發展,圍內的中式傳統房舍已所餘無幾。

永寧村位於永寧圍的西北面,亦稱為大廳,原為永寧圍的分支,約有三百年歷史。據說永寧村村址前身名「紅沙嶺」,因泥土呈紅色而得名。現時村內村外已陸續建成新式民居,原有的古舊磚屋亦所餘無幾,連圍村的圍牆部份已倒塌斷裂了。

相片

相片

永寧圍殘留的門樓,可見當年紅粉石圍牆的遺跡。 

 永寧村現有的門樓,殘存的樓牆見証圍村演變的滄桑。

 

 

相片

相片

永寧村尚有一大段圍牆,非常古舊卻沒有列為古蹟,任其倒塌。 

 永寧村圍牆內的磚屋,這種古式舊屋在村內已所餘無幾了。

 

 

相片

相片

 村旁的一座土地廟,在老榕樹的庇蔭下倒是安安穩穩。

位於永寧圍及村西面的梧桐河,經河道整治後已成現代化渠道。 


覲龍圍與善述書室相片
龍躍頭新圍又名覲龍圍,據說是鄧族在十四世紀時建立圍村,而圍牆很可能於1744年(乾隆甲子年)才興建的,因圍牆門樓的石額刻有「覲龍乾隆甲子歲」字樣。覲龍圍四面現時仍有磚牆環繞,約四米高,以青磚築砌而成,牆身有鎗孔,四角建有更樓,供守望之用,原本圍牆前有護城河環繞圍村,但現已填平成為停車場。門樓位於北面,是獨特的兩進式建築結構,圍內布局基本依舊,是龍躍頭內保存最完好的圍村。圍牆門樓於1988年被列為法定古蹟,之後圍牆及四角更樓亦於1993年被列為法定古蹟,由政府資助進行復修已倒塌的圍牆及更樓部分,工程於1994年完成。

古蹟辦事處網址:http://www.amo.gov.hk/b5/monuments_33.php
        http://www.amo.gov.hk/b5/monuments_48.php

善述書室位於新屋村內,約建於1840年,以紀念及供奉鄧氏十九世祖鄧雲階的神位。書室為兩進式家祠,庭院兩旁有走廊,廚房與門廳毗連,門外有禾坪,外有耳房多間。該書室除供奉祖先神主外,亦曾作私塾用途;現時大部份已作民居。

小坑村位於新圍西北面,是龍躍頭最北的村落,前臨梧桐河,約有二百年歷史。小坑村的鄧氏先祖原居於老圍,因居住環境擠迫而遷往龍堂,歷三代後因賊匪滋擾而遷至現址立村。

相片

相片

覲龍圍的門樓,紅色字門額上有乾隆甲子歲字樣,顯示圍牆建立年份。

圍牆及四角更樓現已列為法定古蹟,看城牆的規模何其宏偉壯觀。

 

 

相片

相片

圍牆前的護城河已填平成停車場,前的覲龍村亦在大興土木興建新式民居。

位於新屋村內的善述書室是兩進式家祠,前進兩邊的樓房早用作民居。

 

 

相片

相片

善述書室後進建築物,外牆上的壁畫及雕塑早已破落,倒是門閘夠新。

新屋村內的古舊村屋,外牆的吉祥裝飾脫落損壞的多,卻無緣成為古蹟。

 

 

相片

相片

小坑村位於五圍六村最北,位置偏僻,村屋卻是新建的多。

村口的拱門及磚牆是1960因風水理由興建,據說可催旺男丁。

 

 

相片

相片

東面村口旁的福德祠,古舊的廟宇與背後新建村屋成強烈對比。

小坑村前梧桐河,河傍的路燈是用太陽能光復板作能源,先進得使人驚訝。


交通路線相片
前往龍躍頭的交通並不方便,這是新界許多圍村均存在的問題。現時只有一條專線小巴循環線穿梭龍躍頭至東閣圍,及一條專線小巴往小坑村經過覲龍圍。前往龍躍頭建議最好是自行安排交通工具前往,或步行前往。步行路線一是由聯和墟橫過沙頭角公路,經過安樂村工業區取道樂東街,到達萃雲路便是崇謙堂村所在。另一路線則在沙頭角公路龍躍頭鄉公所起步,向北是往小坑村及覲龍圍的步行路線,向南進入萃雲路到達永寧村及永寧圍,再遊覽龍躍頭各景點。

交通工具

 交通說明

 

復康巴士 

沿萃雲路穿梭龍躍頭文物徑。

相片
九龍巴士78K、79K:沙頭角公路龍躍頭站下車hidden link 
九巴路線搜尋:http://www.kmb.hk/tc/
專線小巴52K、55K、56K:沙頭角公路龍躍頭鄉公所下車 
54K:港鐵粉嶺站至龍躍頭東閣圍
56C:港鐵粉嶺站至至覲龍圍及小坑村
新界專線小巴網址:http://www.i-busnet.com/minibus/nt/

無障礙設施相片
龍躍頭文物徑的無障礙設施事實是很有限的,先說交通就已是障礙重重。區內的公共交通工具主要以小型巴士為主,大型巴士只到達文物徑外圍的沙頭角公路。輪椅使用者最好是使用復康巴士或步行前往,幸好穿梭龍躍頭的萃雲路多是平坦的汽車路面,加上區內行走的小巴班次疏落,使用路面的多是當地居民自駕車輛,數量有限;所以走在萃雲路漫遊景點其實是寫意的多。至於景點方面,中式傳統廟宇與祠堂許多都是有障礙的,如松嶺鄧公祠正門就有石級門檻,進入後的天井與廳堂均是有障礙的。不過若是觀摩中式傳統建築物均是以觀看外牆建築與裝飾物為主,而文物徑的法定古蹟除了祠堂和天后廟外,其他均是圍村圍門、外牆及更樓,這些景點均是在外參觀的多,外圍參觀的場地多是無障礙的;圍內多是遊客止步,所以有沒有無障礙通道分別不大。至於洗手間設施上,分散在龍躍頭各景點多設有洗手間,不過是旱廁的多,均缺傷殘人士洗手間;在區內僅崇謙堂公廁及覲龍圍公廁兩個公廁設有傷殘人士洗手間,不過兩個公廁與文物徑中心的松嶺鄧公祠及老圍有一段距離,覲龍圍公廁僅方便遊覽覲龍圍及小坑村等位置的遊客。所以輪椅使用者在遊覽文物徑前最好計劃行程,掌握景點及公廁位置才方便遊覽。

相片

相片

 穿梭龍躍頭的萃雲路,走在路面穿梭村落景點算是輕鬆的。

     鄰近崇謙堂村的崇謙堂公廁,設有傷殘人士洗手間,可惜在維修中。

 

 

相片

相片

覲龍圍是區內保存最好及最具規模的圍村,在圍外觀看圍牆更樓的通道是無障礙的。 

 覲龍圍旁的公廁,提供傷殘人士洗手間,設施齊備,只是鐵門比較沉重。


無障礙評分級別:相片相片  ( 1為最差 ~ 5為最好 )


總結評語相片
新界北區其實是本地一個傳統文化典藏的重要地區,散佈在北區平原上有多座中式傳統祠堂、廟宇、書院、宗族民居、圍村等。單以龍躍頭一處以鄧族單一宗族歷年建立的歷史建築物,就足以建構成一條內客豐富及有特色文化的文物參觀路線。龍躍頭文物徑是由官方規劃、動員多個政府部門與民間組織共同設立的文化旅遊路線,不過整體的配套設施仍是難令人滿意的。交通配套不足與貧乏,遊覽龍躍頭文物徑最好的交通方式就是靠兩條腿走路!無障礙設施不足之外,區內也缺乏商店食肆等消費配套。龍躍頭現時仍是一個純粹的鄉郊住民區,亦因此限制龍躍頭文物徑沒變為繁華熱鬧的旅遊區,這也是文物徑的特色。龍躍頭現今既保存有不少具傳統特色的古舊建築物,同時仍能保留有別於現代繁忙城市生活的鄉村原有生活面貌。傳統鄉村生活是寧靜閒適的,重視人倫相處多於物質追求。要體驗原有鄉村風貌自要接受諸多不便,正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所以遊覽龍躍頭文物徑注意除了要安排交通及自備糧水外,更重要的是要尊重鄉間生活習慣與居民,不要對當地居民造成滋擾,明文「遊客止步」的地點就真的要止步。


本會無障礙調查網頁:
松嶺鄧公祠: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8253
粉嶺龍躍頭天后宮: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8259
老圍 (龍躍頭):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8261
東閣圍: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8250
麻笏圍: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8339
永寧圍: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8343
新圍(覲龍圍):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8357
永寧村: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8346
述善書室: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8351
崇謙堂(舊堂):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6282
覲龍圍公廁(N-64):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8356
崇謙堂公廁: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6280


撰文:煮石山農(盧景堯) 

龍躍雙魚穿村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