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好去處
大步墟市爭今昔
寫了數篇介紹大埔區的好去處,今期繼續。不過今期是細說大埔的變化。大埔墟過往是新界東北部重要的官方認可墟市之一,至今亦是新界範圍內的大型新市鎮社區。不過大埔的變化卻是新舊交替的。許多人會視以大埔文武廟為中心的大埔墟為大埔舊墟,事實上文武廟所在的富善街以至廣福道一帶的現今大埔墟在十九世紀末才是大埔新墟所在,而新墟原名亦不是大埔墟,而稱為「太和市」。我們可以從文武廟前的山門上題有「永佑太和」四字見証現有的大埔墟原是太和市。至於真正的大埔墟實位於林村河以北的汀角路汀太路一帶的大埔舊墟,這一帶現存的建築物及地理名稱如大埔舊墟天后宮、舊墟村公所、舊墟公立學校、舊墟遊樂場和舊墟直街等均顯示大埔舊墟曾存在的位置。不過原有的大埔舊墟早已煙滅,原址新建的大廈屋苑較大埔墟為多,以至大埔墟看來比大埔舊墟還要舊,故人們每每將大埔舊墟說成「大埔墟」或「大埔新墟」,而把大埔墟說成「大埔舊墟」。這種新舊混淆的現象,就要由一宗官司與一條鐵路來細說了。
太和打官司
大埔墟在十九世紀末前指的應是位於林村河以北的「大步頭墟」,至光緒年間才更名為「大埔墟」。考據1688年刊行的《康熙新安縣志》,新安縣內合共有31個墟市,大步頭墟是其中一個。大步頭墟原是新界鄧族建立的墟市,根據新安縣在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五月十四日發出的《大埔示諭》中記載,『龍躍頭鄧氏於萬曆年間(公元1573-1619年)在大埔建立孝子祠,供奉其族中的鄧師孟』(註一)。至清朝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鄧氏族人鄧祥與鄧天章二人『墾承大埔稅地、復在孝子祠側立墟,起舖招賈營生,將該墟出息為孝子糧祀之用。』(註二) 經營大步頭墟的鄧族包括粉嶺龍躍頭與大埔頭的鄧氏,兩者本出一系,同屬宋朝「皇姑」與鄧元亮公的後裔。轉入清代,龍躍頭鄧氏在新界的影響力雖大不如前,大埔頭鄧氏以第十代祖先鄧敬羅的名義建立了家祠「敬羅家塾」,仍能『以血緣作為紐帶,組織同姓村民,在大埔區獨當一面。』(註三) 大埔頭鄧氏結合龍躍頭鄧氏成功向官府申請在大埔開設大步頭墟,壟斷區內商業利益。大步頭墟的商業收入雖用作供奉代表「孝道」的鄧師孟孝子祠,但事實上『大埔墟的舖租收入,以供奉孝子祠的名義轉入鄧氏手中。孝子祠不但是鄧氏管理大埔墟的機構,也是鄧氏分配大埔墟收入的機構。』(註四)大埔當年是新界東北的交通樞紐,大步頭墟設立的地點鄰近林村河與大埔海,佔盡地利,連接陸路及水路交通。大埔海北岸及新界北部粉嶺所屬各村,村民可循陸路到大步頭墟進行貿易;南面的瀝源和烏溪沙、以至遠達東南的西貢各村村民可藉水路到達,當年大埔的水路交通甚至遠至潮州及汕頭等地,甚至漁民亦可泊船到墟市岸邊進行買賣。大步頭墟貿易繁榮昌盛,成為香港範圍內的三大墟場之一。不過大埔墟市雖為鄧族壟斷,新的競爭者於一個世紀後方興未艾,遂爆發影響大埔發展的「爭墟」訴訟。
1640年在任的新安縣令周希曜曾經概嘆新安縣有兩病,「一曰爭墟、二曰爭田」。一語道出明清兩朝數百年間新安縣內的墟市因經濟利益發生衝突與村落因土地紛爭而械鬥等事件是經常發生的,並成為社會問題。清嘉慶年間(公元1796至1820年)大埔以北的泰亨文氏興起,文氏自稱是文天祥後人,先祖在元末明初輾轉遷徙至泰亨立村,並在大埔擁有土地及財力。嘉慶年間文族文元著在文屋村開舖招商,挑戰鄧族壟斷的大步頭墟生意。鄧族遂向新安縣衙門控告文氏,新安縣的判決是允許文氏蓋房,但不許把這些房屋變成商舖出租。『鄧氏雖然成功維持其於大埔墟的壟斷,但無法完全消除文氏的威脅,因為文氏蓋房的行動得到官方的許可。』(註五) 到了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一場颶風把文屋村夷為平地,『文氏修復村莊,趁機擴展地盤,建立墟市,開舖招商,鄧氏因而再度控告文氏。鄧氏的反對理由有二:第一,大埔墟的土地,原本就是鄧氏向官府承墾的稅地。第二,大埔墟的收入是用來供奉鄧孝子祠的,倘若容許外姓在墟內經營,日後外姓壯大,鄧氏衰落,則鄧孝子祠供奉無繼。』(註六)。大埔鄧氏與文氏的「爭墟」官私一打接近二十年,光緒十八年新安縣衙門作出判決,判詞是為《大埔示諭》:『爾等須知大埔墟原係鄧姓稅地,而墟中出息為孝子糧祀之需,嗣後爾等毋得恃強立舖,攙奪墟息,以致孝子祠無祀。倘有恃強違抗,本縣定即差拘訊究。』(註七) 新安縣明確判鄧族勝訴,文氏不得「恃強」侵奪鄧氏在大埔的商業利益,判詞理據是要「維持鄧氏能盡孝道」。清代以「孝道」治國,所以連商業糾紛的仲裁也要以倫理道德立論,在今天來看當然是天方夜譚,不過在當年來說卻是理所當然!
大埔鄧氏與文氏的商業訴訟雖然告一段落,鄧氏再度挫敗文氏,卻不能禁止文氏聯合他族在大埔墟外開墟立市。就在新安縣衙判決鄧氏勝訴的同一年,即光緒十八年大埔七約聯合入稟新安縣,請求在林村河以南開立新墟市,同年獲得官府批准,是為大埔新墟太和市。《大埔示諭》雖明令文氏不得侵奪鄧氏在大埔的商業利益,不過申請開辦太和市的是七約聯盟而非單獨泰亨文氏一伙,按條文未必違規。大埔七約成立的年份不詳,不過七約包括泰亨約、粉嶺約、樟樹灘約、林村約、翕和約、汀角約和集和約,涵蓋整個大埔以至粉嶺的非鄧氏村落,涉及這麼多的鄉村民眾,官府總不能只考慮鄧氏一族的利益。加上太和市當時的地理位置並不好,新界北部居民要渡過林村河才能到達新墟。另外墟與市的規模不同,許多人會誤會「市」比「墟」大,事實在古代是相反的;見『《康熙東莞縣志》云:大曰墟,有常期,大約一月得九日;小曰市,日出則然無常期矣。』(註八)即是有固定墟期貿易的稱「墟」,無定期開市的稱「市」。太和市的條件與規模比不上大埔墟,或未必能侵蝕鄧氏的墟市收入。不過七約在富善街開辦的太和市建有固定鋪戶達2 8間,顯非臨時市集。光緒十九年( 1893年)大埔文武廟建成,成為整個新墟市的管理機構。文武廟的出現,『意味本地宗族泰亨文氏連同大埔區的客家村落,在商業利權上對大埔頭鄧氏作出挑戰。』(註九)光緒二十二年( 1896年)七約再度集資在林村河興建「廣福橋」,明顯地跨河搶客。1899年香港政府接管新界,為了管治方便修築大埔公路,終點接近太和市。二十世紀初九廣鐵路通車,亦在太和市旁設立車站。公路及鐵路均連接太和市,太和市的交通配套便優於大埔墟,大埔墟的墟市壟斷不再,還給比下去,最終太和市取代大埔墟在新界東北的墟市地位。『太和市的勝利,對大埔區的地方社會來說具有兩重的意義,第一是客籍村落的冒起:在七約之內,有五個約是以客籍為主的村落;太和市的部份土地亦是由屬於客籍的翕和約內的碗窰村馬氏捐出。第二重的意義則是七約這種「地緣」組織,成功地挑戰了鄧氏宗族為代表的「血緣」組織。』(註十)
註一: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十八期:《抗租與迎神》 作者卜永堅 第2頁
註二: 1892年新安縣《大埔示諭》原文
註三: 《大埔傳統社會與文物》 大埔區議會出版 第三章《傳統社會》 作者張瑞威 第37頁
註四: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十八期:《抗租與迎神》 作者卜永堅 第2頁
註五: 同上
註六: 《大埔傳統社會與文物》 大埔區議會出版 第四章《墟市研究》 作者卜永堅 第52頁
註七: 1892年新安縣《大埔示諭》原文
註八: 《大埔傳統社會與文物》 大埔區議會出版 第四章《墟市研究》 作者卜永堅 第56頁
註九: 《大埔傳統社會與文物》 大埔區議會出版 第三章《傳統社會》 作者張瑞威 第37頁
註十: 同上
位於富善街的大埔文武廟前山門上的「永佑太和」四字,見証大埔墟原是太和市。 | 大埔富善街是當年大埔新墟太和市開市所在地,今天仍是區內繁盛熱鬧的市集。 |
|
|
富善街旁設有的「車坪」碑,簡述太和市的發展與市內設有「公秤」制度。 | 從前太和市是靠這口位於崇德街的古井供水,現已荒廢,供奉井神的小神龕仍在。 |
|
|
位於林村河上的廣福橋,經過四次重建已無古蹟可言,僅供人憑弔1896年建成的原橋。 | 一個設於廣福道的「大埔農產品擺賣場」石碑,顯示大埔七約管理的農產品市場位置。 |
|
|
大埔舊墟遊樂場,見証大埔舊墟原有位置,旁是八號花園與昌運中心等現代化住宅屋苑。 | 建於1691年位於汀角道舊墟的大埔天后宮,一直是包括大埔頭在內的聯村信仰中心。 |
|
|
大埔舊墟早已煙沒,原址興建了許多現代化的建築物,予人新墟的誤解。 | 被新建大廈圍繞的省躬草堂,建於1936年,是舊墟中仍能保留的古舊建築物。 |
|
|
大埔大埔頭,村內建有敬羅家塾,是大埔傳統鄉事力量鄧族聚居之處。 | 位於大埔頭水圍的大埔頭老圍,外圍仍是古舊圍牆,內已是新建丁屋。 |
|
|
位於大埔頭的敬羅家塾,既是鄧氏家祠也是鄉立私人學校,是凝聚宗族的重心。 | 敬羅家塾別名流光堂,家祠一般供奉對鄉族有貢獻的先人,成籮神主牌就是如此。 |
|
|
大埔文氏在泰亨鄉建有中心圍、灰沙圍及祠堂村,是為「兩圍一村」,以「忠義」為號。 | 「泰亨鄉文氏宗祠」位於祠堂村,原有四百年歷史,2003年開始復修工程,至2005年完工。 |
|
|
宗祠門外對聯點出宗族本源,「雁門」是指文氏起源地山西雁門,「正氣」指的是文天祥。 | 宗祠旁設有「泰亨文山公園」,園內豎立民族英雄文天祥全身站像,正氣凜然,令人肅然起敬。 |
|
|
園內的「正氣歌」牆,泰亨文氏算不上文天祥的直系後人,不過對表彰文天祥卻不遺餘力。 | 園內「襲子亭」是紀念泰亨鄉始祖蔭公(字龔子),亭前設有曲徑及蓮池,設計非常清雅。 |
|
|
泰亨鄉中心圍,又名青磚圍,據說文氏先建立祠堂村,之後才擴建中心圍與灰沙圍。 | 泰亨鄉灰沙圍建於清朝中葉,是大埔區內現存最完整及最宏偉的古老圍村建築。 |
|
|
泰亨鄉昔日很重視教育及科學,設有多間書塾,現存的藝浣學校已很殘破。 | 泰亨鄉天后宮旁的「百年連理樹」,是兩棵細葉榕樹幹相連。 |
鐵路博物館
至於太和市為何轉名為大埔墟,那就和二十世紀初在新界出現的鐵路──九廣鐵路有關。追溯回1910年九廣鐵路通車時,香港境內路段共有五個鐵路車站,分別是尖沙咀站、油麻地站、沙田站、大埔站和粉嶺站。不過當年的大埔站並不是指位於大埔墟內的車站,車站實位於大埔滘的海邊。當年在大埔滘設站的原因,主要是配合位於海邊的大埔滘碼頭,當年大埔站和碼頭是新界東北離島如塔門、吉澳、東平洲和西貢半島北部的重要交通站。後來大埔站亦正名為「大埔滘站」,至1970年代,香港中文大學成立,為了提供交通服務,便在馬料水設置大學站及馬料水碼頭,因而取代了大埔滘站及大埔滘碼頭的功能和地位,大埔滘站自此廢置。至於位於大埔墟內的大埔墟站,在九廣鐵路通車時原只是一個臨時車站,名為「大埔墟旗站」。至1913年時一個永久車站在臨時車站以北落成,因同一時間已有「大埔站」,所以新車站命名為「大埔墟站」,位置就在當年的太和市即今天的大埔墟旁。大埔墟站所在位置的市鎮不稱大埔墟而名太和市,會令人費解,因而太和市逐漸被稱為大埔墟,而原有位於林村河以北的大埔墟則改稱為大埔舊墟。到了1983年九廣鐵路進入電氣化時,新的大埔墟站在舊大埔墟站以南的運頭角落成,車站卻沒有在此時正名為「大埔站」,而沿用「大埔墟站」的舊稱,至於原有的舊站則改建為成「香港鐵路博物館」。至1989年大埔區內另一個新的鐵路站「太和站」落成,不過這個車站與昔日的「太和市」實有一大段距離,反而更接近昔日的「大埔舊墟」。太和站的命名,相信是因為鄰近太和邨而作出相關命名;不過卻因這一惡攪,就讓人將太和市與大埔舊墟的地理位置混淆,「太和市」成了「大埔墟」,「太和車站」卻鄰近大埔舊墟而非太和市。這種地名交互混淆使用的情況是本地鮮見的,不過著實更令人費解。
九廣鐵路是二十世紀連繫新界鄉區與九龍半島市區的重要交通線,並促進新界的發展。當年通車時香港路段是單軌雙程行車,用的是蒸汽動力機車拉動車卡;至1950年代開始使用柴油機車,1962年停用蒸汽機車,1978年開始雙軌鐵路電氣化及現代化工程,至1983年工程完成後便成為今天的集體運輸鐵路系統。九廣鐵路由當年通車時只有五個車站,發展至今天共十三個車站,一些車站已廢置並改作其他用途,例如舊大埔墟車站就被改建成香港鐵路博物館,用以展覽香港鐵路的發展資料。香港鐵路博物館是一所露天博物館,佔地六千五百平方米,於1985年12月開放。博物館保留了原有「大埔墟站」車站大樓,大樓的建築是中國金字頂傳統建築,有別於九廣鐵路同期的其他車站,1984年被列為法定古蹟。大樓內設有展覽廳,設有復原的舊車站售票處與辦公室,及展出過往在應用蒸汽與柴油動力機車時代,鐵路服務運作所使用的器材。大樓外是戶外展覽場,以舊有月台為設計,展出多個具歷史性的車卡與一台窄軌蒸汽火車頭。走在鐵路博物館緬懷昔日乘坐火車的經歷,那時火車班次很疏落,車站月台是開放式的、挺自由。坐火車除了好玩外,更要有等火車的悠閒心情,相信在今天的生活節拍中也難重拾這種情懷。
址 位:新界大埔墟崇德街13號
電 話:2653 3455
傳 真:2638 0897
電 郵:hkrm@lcsd.gov.hk
網 址:https://www.heritagemuseum.gov.hk/zh_TW/web/hm/museums/railway.html
位 置 圖:http://www.map.gov.hk/static/f/tw/f0qrXIkaPX.html
入 場 費:免費
開放時間
星期一、星期三至星期日:每日上午10時 — 下午6時
休館日:星期二、聖誕日、聖誕翌日、元旦日、農曆年初一、初二及初三
鐵路博物館保留的大埔墟火車站大樓,是眾多車站中唯一以中式風格興建。 | 博物館內存有的舊大埔墟火車站站牌,昔日車站站牌均是這種簡樸風格的設計。 |
|
|
火車站大樓內的佈局,兩旁是展覽廳,建築物是青磚牆、木樑與瓦頂,古意盎然。 | 展覽廳展出香港鐵路發展的歷程,另一邊是展出昔日售票處與辦公室面貌。 |
|
|
昔日車站是開放式管理,人們可以自由進出車站,更可以在路軌上玩耍,多自由! | 車站內見有一部人力搖動的四輪車,從前多在電影中看到,這兒就有實物展出。 |
|
|
51號機車「葛量洪爵士號」,是1955年引進的首台柴油機車,並以當時的港督葛量洪爵士命名。 | 用於沙頭角支線的窄軌蒸汽火車頭,因支線停用而轉售至菲律賓,終於1995年運回博物館展出。 |
|
|
機動四輪車,從前是供鐵路工人乘坐往來各段路軌進行檢查及維修工作。 | 昔日的車站辦事處亦即是今天博物館辦事處,一排紅磚房是典型的英式建築。 |
|
|
展出的1921年002號工程車車卡,不過車廂內卻是載客用的客廂設備。 | 展出1911年的302號三等車卡,綠色鐵皮車廂外型是代表特色。 |
|
|
客廂內一排排的轉背靠木椅與大窗,昔日車廂擠滿乘客時尤如蒸籠般確實難受。 | 昔日坐火車最愛坐在客卡的連接橋上,雖然危險但總比擠在客廂中舒服。 |
交通路線
交通工具 | 交通說明 | |
復康巴士/駕車前往 | 大埔墟及香港鐵路博物館下車。 | |
大埔舊墟、大埔頭及大埔泰亨鄉下車。 | ||
往香港鐵路博物館: | ||
港鐵 | 大埔墟站A2出口,往大埔綜合大樓方向步行約10分鐘,按沿途的鐵路博物館指示牌,經懷義街,再沿安富道步行約8分鐘。 大埔墟站街道圖:http://www.mtr.com.hk/ch/customer/services/system_map.html |
|
太和站A出口,往太和橋方向步行約5分鐘,按沿途的鐵路博物館指示牌,沿仁興街步行約5分鐘。 太和站街道圖:http://www.mtr.com.hk/ch/customer/services/system_map.html | ||
港鐵車站為殘疾人士而設的設施:http://www.mtr.com.hk/ch/customer/services/free_search.php | ||
巴士 | 72、72X、73X、74X、75X、271號,大埔廣福道下車,沿安富道步行約15分鐘。 | |
九巴路線搜尋: http://www.kmb.hk/tc/ | ||
專線小巴 | 港鐵大埔墟站下車,轉乘20A、20C、20K,在大埔綜合大樓下車,經懷義街,沿安富道步行約8分鐘。 | |
新界專線小巴網址:http://www.i-busnet.com/minibus/nt/ | ||
往大埔墟(太和市): | ||
港鐵 | 大埔墟站A2出口,往大埔綜合大樓方向步行。 |
|
巴士 | 64K、71K、72、72A、72X、73、73A、73X、74A、74K、74X、75K、E41 | |
專線小巴 | 20A、20B、20C、20K、20S、20X、21A、21K、22K、23K、23S、25A、25B、25K、26、28K | |
往大埔舊墟: | ||
港鐵 | 港鐵大埔墟站下車,轉乘接駁巴士(東鐵綫)K12、K14。 |
|
港鐵巴士路線及車費: http://www.mtr.com.hk/ch/customer/services/bus_rf_index.html | ||
太和站出口,往太和路方向步行。 | ||
巴士 | 64K、71K、72、72A、72X、73、73A、73X、74A、74K、74X、75K、75X、E41 | |
專線小巴 | 20A、21A、25K、502 | |
專線小巴 | 21A、21K | |
專線小巴 | 25A |
無障礙設施
今期因是廣泛地介紹大埔區內的幾個涉及鄉村掌故的地區,包括大埔新舊墟、大埔頭與泰亨鄉,所以在無障礙設施方面只能作一概括介紹。現今的大埔墟太和市已是繁盛的市集,所能尋覓到的緬古景點以位於富善街的大埔文武廟及位於崇德街的古井。而香港鐵路博物館面向崇德街的正門是梯級通道,連接崇德街的長長斜路,所以輪椅使用者需要聯絡博物館安排從安富路車輛入口進入。博物館內的露天行人路面與車站大樓內的路面也是平坦的,只是露天展覽場地有鐵路及月台等障礙物,不是四處可達;展出的車廂也沒有升降設備供輪椅使用者進入車廂內參觀,很是不足。不過月台展覽場設有展覽板介紹鐵路事績、車站大樓內設有展覽廳陳列不少昔日有關鐵路的展品與新支線概況等互動展品,均是輪椅使用者可以接觸的。場內辦事處旁設有供傷殘人士使用的洗手間,算是比較方便的設施。至於大埔舊墟方面,僅餘的古蹟就是天后宮與省躬草堂,不過是有障礙的建築物。舊墟早已消失,四周已是重建的現代化樓宇,不過設有較多的公共設施如大埔舊墟遊樂場與汀太路兒童遊樂場。舊墟遊樂場內設有供傷殘人士使用的洗手間、汀太路兒童遊樂場內的大埔舊墟公廁也設有供傷殘人士使用的洗手間;舊墟範圍的翠樂街設有兩個障殘人士專用停車位,重建地區的設施終是比較完善的。大埔頭方面,雖然建了很多新式村屋,不過基本是圍村形式,保留的敬羅家塾和大埔頭老圍也是有障礙的古建築物,鄰近的大埔頭遊樂場內設有供傷殘人士使用的洗手間。大埔泰亨鄉設有的圍村建築如中心圍與灰沙圍均是有障礙的,新建的景點如泰亨鄉文氏宗祠與泰亨文山公園也是,連鄉內的公廁也沒有適合輪椅使用者的洗手間,可說是比較差的水平。
至於交通方面,大埔墟與舊墟均有鐵路可達,只是出車站後要步行一段距離才到,不過路面基本上是無障礙的。另外亦有巴士路線可達,巴士路線主要連繫九龍市區,亦有路線連接新界其他地方,路線中有低地台巴士。而專線小巴主要連繫大埔周邊的鄉區為主,往來市區主要是紅色小巴。而往來大埔頭與泰亨鄉只有專線小巴,並無巴士直達,故輪椅使用者前往須自行安排交通工具。
太和市中心所在的富善街是一條內街,路面是無障礙的,往來祟德街一段長斜路。 | 富善街出祟德街的位置設有下斜路緣連接汽車路,方便輪椅使用者進入富善街。 |
|
|
祟德街往香港鐵路博物館正門是一條長斜路,輪椅使用者需由安富道車輛入口進入。 | 博物館內的行人通道,經過鐵路資料展覽板與展覽月台,另一邊往來辨公室與洗手間。 |
|
|
博物館內辦事處旁設有供傷殘人士使用的洗手間,往來洗手間的路面也是平坦的。 | 位於舊墟範圍的汀太路兒童遊樂場內大埔舊墟公廁,提供傷殘人士使用的洗手間。 |
|
|
大埔舊墟天后廟前設有斜道方便輪椅使用者的善信到廟前參拜。 | 舊墟的翠樂街設有兩個這樣的供傷殘人士使用的路邊泊車位。 |
|
|
鄰近八號花園的大埔舊墟遊樂場內設有供傷殘人士使用的洗手間。 | 在大埔頭的大埔頭遊樂場內設有傷殘人士使用洗手間,方便遊人。 |
無障礙評分級別: ( 1為最差 ~ 5為最好 )
總結評語
墟市是從前農業經濟的重要部份,沒有墟市農業根本幹不了。過往墟市不單止是購物場地,其重要功能是讓農民能交換物資。農民需要通過墟市出售生產的農產品,同時在墟市中採購生產不到的生活與農耕物資如布匹、鹽、酒、茶葉、草藥、種子、農具以及古代常用的化學肥料石灰等。墟市的興旺關係周邊農村的生產力,也反映當代地區社群的變化。原大埔墟本是位於林村河以北,後為位於林村河以南的新墟太和市取代,並成為今天的大埔墟。這種變化反映過往的土客鄉事勢力此消彼長,與墟市影響社區發展的情況。在今天大埔已是現代化的社區,卻是尋找本土鄉村掌故與演變的傳盛地區,在逛區內商舖市集時,可會想過更進一步認識本土文化的「根」。
本會無障礙調查網頁:
大埔文武廟: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464
香港鐵路博物館: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574
廣福橋(NF146):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5566
大埔舊墟天后宮: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5586
大埔舊墟村公所: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5601
大埔舊墟公廁: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5603
大埔舊墟遊樂場: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1183
大埔頭敬羅家塾: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5579
大埔頭老圍: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6180
大埔頭遊樂場: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5574
泰亨鄉文氏宗祠: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6365
泰亨文山公園: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6366
泰亨鄉中心圍: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6361
泰亨鄉灰沙圍: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6086
藝浣堂: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6363
藝浣學校: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6364
撰文:煮石山農(盧景堯)
參考資料:
1. 《大埔傳統社會與文物》 大埔區議會出版
2.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十八期 第1-7頁:《抗租與迎神:從己卯年(1999)香港大埔林村鄉十年一度太平清醮看清代林村與龍躍頭鄧氏之關係》 作者:卜永堅(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科目中心)
寫了數篇介紹大埔區的好去處,今期繼續。不過今期是細說大埔的變化。大埔墟過往是新界東北部重要的官方認可墟市之一,至今亦是新界範圍內的大型新市鎮社區。不過大埔的變化卻是新舊交替的。許多人會視以大埔文武廟為中心的大埔墟為大埔舊墟,事實上文武廟所在的富善街以至廣福道一帶的現今大埔墟在十九世紀末才是大埔新墟所在,而新墟原名亦不是大埔墟,而稱為「太和市」。我們可以從文武廟前的山門上題有「永佑太和」四字見証現有的大埔墟原是太和市。至於真正的大埔墟實位於林村河以北的汀角路汀太路一帶的大埔舊墟,這一帶現存的建築物及地理名稱如大埔舊墟天后宮、舊墟村公所、舊墟公立學校、舊墟遊樂場和舊墟直街等均顯示大埔舊墟曾存在的位置。不過原有的大埔舊墟早已煙滅,原址新建的大廈屋苑較大埔墟為多,以至大埔墟看來比大埔舊墟還要舊,故人們每每將大埔舊墟說成「大埔墟」或「大埔新墟」,而把大埔墟說成「大埔舊墟」。這種新舊混淆的現象,就要由一宗官司與一條鐵路來細說了。
太和打官司
大埔墟在十九世紀末前指的應是位於林村河以北的「大步頭墟」,至光緒年間才更名為「大埔墟」。考據1688年刊行的《康熙新安縣志》,新安縣內合共有31個墟市,大步頭墟是其中一個。大步頭墟原是新界鄧族建立的墟市,根據新安縣在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五月十四日發出的《大埔示諭》中記載,『龍躍頭鄧氏於萬曆年間(公元1573-1619年)在大埔建立孝子祠,供奉其族中的鄧師孟』(註一)。至清朝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鄧氏族人鄧祥與鄧天章二人『墾承大埔稅地、復在孝子祠側立墟,起舖招賈營生,將該墟出息為孝子糧祀之用。』(註二) 經營大步頭墟的鄧族包括粉嶺龍躍頭與大埔頭的鄧氏,兩者本出一系,同屬宋朝「皇姑」與鄧元亮公的後裔。轉入清代,龍躍頭鄧氏在新界的影響力雖大不如前,大埔頭鄧氏以第十代祖先鄧敬羅的名義建立了家祠「敬羅家塾」,仍能『以血緣作為紐帶,組織同姓村民,在大埔區獨當一面。』(註三) 大埔頭鄧氏結合龍躍頭鄧氏成功向官府申請在大埔開設大步頭墟,壟斷區內商業利益。大步頭墟的商業收入雖用作供奉代表「孝道」的鄧師孟孝子祠,但事實上『大埔墟的舖租收入,以供奉孝子祠的名義轉入鄧氏手中。孝子祠不但是鄧氏管理大埔墟的機構,也是鄧氏分配大埔墟收入的機構。』(註四)大埔當年是新界東北的交通樞紐,大步頭墟設立的地點鄰近林村河與大埔海,佔盡地利,連接陸路及水路交通。大埔海北岸及新界北部粉嶺所屬各村,村民可循陸路到大步頭墟進行貿易;南面的瀝源和烏溪沙、以至遠達東南的西貢各村村民可藉水路到達,當年大埔的水路交通甚至遠至潮州及汕頭等地,甚至漁民亦可泊船到墟市岸邊進行買賣。大步頭墟貿易繁榮昌盛,成為香港範圍內的三大墟場之一。不過大埔墟市雖為鄧族壟斷,新的競爭者於一個世紀後方興未艾,遂爆發影響大埔發展的「爭墟」訴訟。
1640年在任的新安縣令周希曜曾經概嘆新安縣有兩病,「一曰爭墟、二曰爭田」。一語道出明清兩朝數百年間新安縣內的墟市因經濟利益發生衝突與村落因土地紛爭而械鬥等事件是經常發生的,並成為社會問題。清嘉慶年間(公元1796至1820年)大埔以北的泰亨文氏興起,文氏自稱是文天祥後人,先祖在元末明初輾轉遷徙至泰亨立村,並在大埔擁有土地及財力。嘉慶年間文族文元著在文屋村開舖招商,挑戰鄧族壟斷的大步頭墟生意。鄧族遂向新安縣衙門控告文氏,新安縣的判決是允許文氏蓋房,但不許把這些房屋變成商舖出租。『鄧氏雖然成功維持其於大埔墟的壟斷,但無法完全消除文氏的威脅,因為文氏蓋房的行動得到官方的許可。』(註五) 到了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一場颶風把文屋村夷為平地,『文氏修復村莊,趁機擴展地盤,建立墟市,開舖招商,鄧氏因而再度控告文氏。鄧氏的反對理由有二:第一,大埔墟的土地,原本就是鄧氏向官府承墾的稅地。第二,大埔墟的收入是用來供奉鄧孝子祠的,倘若容許外姓在墟內經營,日後外姓壯大,鄧氏衰落,則鄧孝子祠供奉無繼。』(註六)。大埔鄧氏與文氏的「爭墟」官私一打接近二十年,光緒十八年新安縣衙門作出判決,判詞是為《大埔示諭》:『爾等須知大埔墟原係鄧姓稅地,而墟中出息為孝子糧祀之需,嗣後爾等毋得恃強立舖,攙奪墟息,以致孝子祠無祀。倘有恃強違抗,本縣定即差拘訊究。』(註七) 新安縣明確判鄧族勝訴,文氏不得「恃強」侵奪鄧氏在大埔的商業利益,判詞理據是要「維持鄧氏能盡孝道」。清代以「孝道」治國,所以連商業糾紛的仲裁也要以倫理道德立論,在今天來看當然是天方夜譚,不過在當年來說卻是理所當然!
大埔鄧氏與文氏的商業訴訟雖然告一段落,鄧氏再度挫敗文氏,卻不能禁止文氏聯合他族在大埔墟外開墟立市。就在新安縣衙判決鄧氏勝訴的同一年,即光緒十八年大埔七約聯合入稟新安縣,請求在林村河以南開立新墟市,同年獲得官府批准,是為大埔新墟太和市。《大埔示諭》雖明令文氏不得侵奪鄧氏在大埔的商業利益,不過申請開辦太和市的是七約聯盟而非單獨泰亨文氏一伙,按條文未必違規。大埔七約成立的年份不詳,不過七約包括泰亨約、粉嶺約、樟樹灘約、林村約、翕和約、汀角約和集和約,涵蓋整個大埔以至粉嶺的非鄧氏村落,涉及這麼多的鄉村民眾,官府總不能只考慮鄧氏一族的利益。加上太和市當時的地理位置並不好,新界北部居民要渡過林村河才能到達新墟。另外墟與市的規模不同,許多人會誤會「市」比「墟」大,事實在古代是相反的;見『《康熙東莞縣志》云:大曰墟,有常期,大約一月得九日;小曰市,日出則然無常期矣。』(註八)即是有固定墟期貿易的稱「墟」,無定期開市的稱「市」。太和市的條件與規模比不上大埔墟,或未必能侵蝕鄧氏的墟市收入。不過七約在富善街開辦的太和市建有固定鋪戶達2 8間,顯非臨時市集。光緒十九年( 1893年)大埔文武廟建成,成為整個新墟市的管理機構。文武廟的出現,『意味本地宗族泰亨文氏連同大埔區的客家村落,在商業利權上對大埔頭鄧氏作出挑戰。』(註九)光緒二十二年( 1896年)七約再度集資在林村河興建「廣福橋」,明顯地跨河搶客。1899年香港政府接管新界,為了管治方便修築大埔公路,終點接近太和市。二十世紀初九廣鐵路通車,亦在太和市旁設立車站。公路及鐵路均連接太和市,太和市的交通配套便優於大埔墟,大埔墟的墟市壟斷不再,還給比下去,最終太和市取代大埔墟在新界東北的墟市地位。『太和市的勝利,對大埔區的地方社會來說具有兩重的意義,第一是客籍村落的冒起:在七約之內,有五個約是以客籍為主的村落;太和市的部份土地亦是由屬於客籍的翕和約內的碗窰村馬氏捐出。第二重的意義則是七約這種「地緣」組織,成功地挑戰了鄧氏宗族為代表的「血緣」組織。』(註十)
註一: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十八期:《抗租與迎神》 作者卜永堅 第2頁
註二: 1892年新安縣《大埔示諭》原文
註三: 《大埔傳統社會與文物》 大埔區議會出版 第三章《傳統社會》 作者張瑞威 第37頁
註四: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十八期:《抗租與迎神》 作者卜永堅 第2頁
註五: 同上
註六: 《大埔傳統社會與文物》 大埔區議會出版 第四章《墟市研究》 作者卜永堅 第52頁
註七: 1892年新安縣《大埔示諭》原文
註八: 《大埔傳統社會與文物》 大埔區議會出版 第四章《墟市研究》 作者卜永堅 第56頁
註九: 《大埔傳統社會與文物》 大埔區議會出版 第三章《傳統社會》 作者張瑞威 第37頁
註十: 同上
位於富善街的大埔文武廟前山門上的「永佑太和」四字,見証大埔墟原是太和市。 | 大埔富善街是當年大埔新墟太和市開市所在地,今天仍是區內繁盛熱鬧的市集。 |
|
|
富善街旁設有的「車坪」碑,簡述太和市的發展與市內設有「公秤」制度。 | 從前太和市是靠這口位於崇德街的古井供水,現已荒廢,供奉井神的小神龕仍在。 |
|
|
位於林村河上的廣福橋,經過四次重建已無古蹟可言,僅供人憑弔1896年建成的原橋。 | 一個設於廣福道的「大埔農產品擺賣場」石碑,顯示大埔七約管理的農產品市場位置。 |
|
|
大埔舊墟遊樂場,見証大埔舊墟原有位置,旁是八號花園與昌運中心等現代化住宅屋苑。 | 建於1691年位於汀角道舊墟的大埔天后宮,一直是包括大埔頭在內的聯村信仰中心。 |
|
|
大埔舊墟早已煙沒,原址興建了許多現代化的建築物,予人新墟的誤解。 | 被新建大廈圍繞的省躬草堂,建於1936年,是舊墟中仍能保留的古舊建築物。 |
|
|
大埔大埔頭,村內建有敬羅家塾,是大埔傳統鄉事力量鄧族聚居之處。 | 位於大埔頭水圍的大埔頭老圍,外圍仍是古舊圍牆,內已是新建丁屋。 |
|
|
位於大埔頭的敬羅家塾,既是鄧氏家祠也是鄉立私人學校,是凝聚宗族的重心。 | 敬羅家塾別名流光堂,家祠一般供奉對鄉族有貢獻的先人,成籮神主牌就是如此。 |
|
|
大埔文氏在泰亨鄉建有中心圍、灰沙圍及祠堂村,是為「兩圍一村」,以「忠義」為號。 | 「泰亨鄉文氏宗祠」位於祠堂村,原有四百年歷史,2003年開始復修工程,至2005年完工。 |
|
|
宗祠門外對聯點出宗族本源,「雁門」是指文氏起源地山西雁門,「正氣」指的是文天祥。 | 宗祠旁設有「泰亨文山公園」,園內豎立民族英雄文天祥全身站像,正氣凜然,令人肅然起敬。 |
|
|
園內的「正氣歌」牆,泰亨文氏算不上文天祥的直系後人,不過對表彰文天祥卻不遺餘力。 | 園內「襲子亭」是紀念泰亨鄉始祖蔭公(字龔子),亭前設有曲徑及蓮池,設計非常清雅。 |
|
|
泰亨鄉中心圍,又名青磚圍,據說文氏先建立祠堂村,之後才擴建中心圍與灰沙圍。 | 泰亨鄉灰沙圍建於清朝中葉,是大埔區內現存最完整及最宏偉的古老圍村建築。 |
|
|
泰亨鄉昔日很重視教育及科學,設有多間書塾,現存的藝浣學校已很殘破。 | 泰亨鄉天后宮旁的「百年連理樹」,是兩棵細葉榕樹幹相連。 |
鐵路博物館
至於太和市為何轉名為大埔墟,那就和二十世紀初在新界出現的鐵路──九廣鐵路有關。追溯回1910年九廣鐵路通車時,香港境內路段共有五個鐵路車站,分別是尖沙咀站、油麻地站、沙田站、大埔站和粉嶺站。不過當年的大埔站並不是指位於大埔墟內的車站,車站實位於大埔滘的海邊。當年在大埔滘設站的原因,主要是配合位於海邊的大埔滘碼頭,當年大埔站和碼頭是新界東北離島如塔門、吉澳、東平洲和西貢半島北部的重要交通站。後來大埔站亦正名為「大埔滘站」,至1970年代,香港中文大學成立,為了提供交通服務,便在馬料水設置大學站及馬料水碼頭,因而取代了大埔滘站及大埔滘碼頭的功能和地位,大埔滘站自此廢置。至於位於大埔墟內的大埔墟站,在九廣鐵路通車時原只是一個臨時車站,名為「大埔墟旗站」。至1913年時一個永久車站在臨時車站以北落成,因同一時間已有「大埔站」,所以新車站命名為「大埔墟站」,位置就在當年的太和市即今天的大埔墟旁。大埔墟站所在位置的市鎮不稱大埔墟而名太和市,會令人費解,因而太和市逐漸被稱為大埔墟,而原有位於林村河以北的大埔墟則改稱為大埔舊墟。到了1983年九廣鐵路進入電氣化時,新的大埔墟站在舊大埔墟站以南的運頭角落成,車站卻沒有在此時正名為「大埔站」,而沿用「大埔墟站」的舊稱,至於原有的舊站則改建為成「香港鐵路博物館」。至1989年大埔區內另一個新的鐵路站「太和站」落成,不過這個車站與昔日的「太和市」實有一大段距離,反而更接近昔日的「大埔舊墟」。太和站的命名,相信是因為鄰近太和邨而作出相關命名;不過卻因這一惡攪,就讓人將太和市與大埔舊墟的地理位置混淆,「太和市」成了「大埔墟」,「太和車站」卻鄰近大埔舊墟而非太和市。這種地名交互混淆使用的情況是本地鮮見的,不過著實更令人費解。
九廣鐵路是二十世紀連繫新界鄉區與九龍半島市區的重要交通線,並促進新界的發展。當年通車時香港路段是單軌雙程行車,用的是蒸汽動力機車拉動車卡;至1950年代開始使用柴油機車,1962年停用蒸汽機車,1978年開始雙軌鐵路電氣化及現代化工程,至1983年工程完成後便成為今天的集體運輸鐵路系統。九廣鐵路由當年通車時只有五個車站,發展至今天共十三個車站,一些車站已廢置並改作其他用途,例如舊大埔墟車站就被改建成香港鐵路博物館,用以展覽香港鐵路的發展資料。香港鐵路博物館是一所露天博物館,佔地六千五百平方米,於1985年12月開放。博物館保留了原有「大埔墟站」車站大樓,大樓的建築是中國金字頂傳統建築,有別於九廣鐵路同期的其他車站,1984年被列為法定古蹟。大樓內設有展覽廳,設有復原的舊車站售票處與辦公室,及展出過往在應用蒸汽與柴油動力機車時代,鐵路服務運作所使用的器材。大樓外是戶外展覽場,以舊有月台為設計,展出多個具歷史性的車卡與一台窄軌蒸汽火車頭。走在鐵路博物館緬懷昔日乘坐火車的經歷,那時火車班次很疏落,車站月台是開放式的、挺自由。坐火車除了好玩外,更要有等火車的悠閒心情,相信在今天的生活節拍中也難重拾這種情懷。
址 位:新界大埔墟崇德街13號
電 話:2653 3455
傳 真:2638 0897
電 郵:hkrm@lcsd.gov.hk
網 址:https://www.heritagemuseum.gov.hk/zh_TW/web/hm/museums/railway.html
位 置 圖:http://www.map.gov.hk/static/f/tw/f0qrXIkaPX.html
入 場 費:免費
開放時間
星期一、星期三至星期日:每日上午10時 — 下午6時
休館日:星期二、聖誕日、聖誕翌日、元旦日、農曆年初一、初二及初三
鐵路博物館保留的大埔墟火車站大樓,是眾多車站中唯一以中式風格興建。 | 博物館內存有的舊大埔墟火車站站牌,昔日車站站牌均是這種簡樸風格的設計。 |
|
|
火車站大樓內的佈局,兩旁是展覽廳,建築物是青磚牆、木樑與瓦頂,古意盎然。 | 展覽廳展出香港鐵路發展的歷程,另一邊是展出昔日售票處與辦公室面貌。 |
|
|
昔日車站是開放式管理,人們可以自由進出車站,更可以在路軌上玩耍,多自由! | 車站內見有一部人力搖動的四輪車,從前多在電影中看到,這兒就有實物展出。 |
|
|
51號機車「葛量洪爵士號」,是1955年引進的首台柴油機車,並以當時的港督葛量洪爵士命名。 | 用於沙頭角支線的窄軌蒸汽火車頭,因支線停用而轉售至菲律賓,終於1995年運回博物館展出。 |
|
|
機動四輪車,從前是供鐵路工人乘坐往來各段路軌進行檢查及維修工作。 | 昔日的車站辦事處亦即是今天博物館辦事處,一排紅磚房是典型的英式建築。 |
|
|
展出的1921年002號工程車車卡,不過車廂內卻是載客用的客廂設備。 | 展出1911年的302號三等車卡,綠色鐵皮車廂外型是代表特色。 |
|
|
客廂內一排排的轉背靠木椅與大窗,昔日車廂擠滿乘客時尤如蒸籠般確實難受。 | 昔日坐火車最愛坐在客卡的連接橋上,雖然危險但總比擠在客廂中舒服。 |
交通路線
交通工具 | 交通說明 | |
復康巴士/駕車前往 | 大埔墟及香港鐵路博物館下車。 | |
大埔舊墟、大埔頭及大埔泰亨鄉下車。 | ||
往香港鐵路博物館: | ||
港鐵 | 大埔墟站A2出口,往大埔綜合大樓方向步行約10分鐘,按沿途的鐵路博物館指示牌,經懷義街,再沿安富道步行約8分鐘。 大埔墟站街道圖:http://www.mtr.com.hk/ch/customer/services/system_map.html |
|
太和站A出口,往太和橋方向步行約5分鐘,按沿途的鐵路博物館指示牌,沿仁興街步行約5分鐘。 太和站街道圖:http://www.mtr.com.hk/ch/customer/services/system_map.html | ||
港鐵車站為殘疾人士而設的設施:http://www.mtr.com.hk/ch/customer/services/free_search.php | ||
巴士 | 72、72X、73X、74X、75X、271號,大埔廣福道下車,沿安富道步行約15分鐘。 | |
九巴路線搜尋: http://www.kmb.hk/tc/ | ||
專線小巴 | 港鐵大埔墟站下車,轉乘20A、20C、20K,在大埔綜合大樓下車,經懷義街,沿安富道步行約8分鐘。 | |
新界專線小巴網址:http://www.i-busnet.com/minibus/nt/ | ||
往大埔墟(太和市): | ||
港鐵 | 大埔墟站A2出口,往大埔綜合大樓方向步行。 |
|
巴士 | 64K、71K、72、72A、72X、73、73A、73X、74A、74K、74X、75K、E41 | |
專線小巴 | 20A、20B、20C、20K、20S、20X、21A、21K、22K、23K、23S、25A、25B、25K、26、28K | |
往大埔舊墟: | ||
港鐵 | 港鐵大埔墟站下車,轉乘接駁巴士(東鐵綫)K12、K14。 |
|
港鐵巴士路線及車費: http://www.mtr.com.hk/ch/customer/services/bus_rf_index.html | ||
太和站出口,往太和路方向步行。 | ||
巴士 | 64K、71K、72、72A、72X、73、73A、73X、74A、74K、74X、75K、75X、E41 | |
專線小巴 | 20A、21A、25K、502 | |
專線小巴 | 21A、21K | |
專線小巴 | 25A |
無障礙設施
今期因是廣泛地介紹大埔區內的幾個涉及鄉村掌故的地區,包括大埔新舊墟、大埔頭與泰亨鄉,所以在無障礙設施方面只能作一概括介紹。現今的大埔墟太和市已是繁盛的市集,所能尋覓到的緬古景點以位於富善街的大埔文武廟及位於崇德街的古井。而香港鐵路博物館面向崇德街的正門是梯級通道,連接崇德街的長長斜路,所以輪椅使用者需要聯絡博物館安排從安富路車輛入口進入。博物館內的露天行人路面與車站大樓內的路面也是平坦的,只是露天展覽場地有鐵路及月台等障礙物,不是四處可達;展出的車廂也沒有升降設備供輪椅使用者進入車廂內參觀,很是不足。不過月台展覽場設有展覽板介紹鐵路事績、車站大樓內設有展覽廳陳列不少昔日有關鐵路的展品與新支線概況等互動展品,均是輪椅使用者可以接觸的。場內辦事處旁設有供傷殘人士使用的洗手間,算是比較方便的設施。至於大埔舊墟方面,僅餘的古蹟就是天后宮與省躬草堂,不過是有障礙的建築物。舊墟早已消失,四周已是重建的現代化樓宇,不過設有較多的公共設施如大埔舊墟遊樂場與汀太路兒童遊樂場。舊墟遊樂場內設有供傷殘人士使用的洗手間、汀太路兒童遊樂場內的大埔舊墟公廁也設有供傷殘人士使用的洗手間;舊墟範圍的翠樂街設有兩個障殘人士專用停車位,重建地區的設施終是比較完善的。大埔頭方面,雖然建了很多新式村屋,不過基本是圍村形式,保留的敬羅家塾和大埔頭老圍也是有障礙的古建築物,鄰近的大埔頭遊樂場內設有供傷殘人士使用的洗手間。大埔泰亨鄉設有的圍村建築如中心圍與灰沙圍均是有障礙的,新建的景點如泰亨鄉文氏宗祠與泰亨文山公園也是,連鄉內的公廁也沒有適合輪椅使用者的洗手間,可說是比較差的水平。
至於交通方面,大埔墟與舊墟均有鐵路可達,只是出車站後要步行一段距離才到,不過路面基本上是無障礙的。另外亦有巴士路線可達,巴士路線主要連繫九龍市區,亦有路線連接新界其他地方,路線中有低地台巴士。而專線小巴主要連繫大埔周邊的鄉區為主,往來市區主要是紅色小巴。而往來大埔頭與泰亨鄉只有專線小巴,並無巴士直達,故輪椅使用者前往須自行安排交通工具。
太和市中心所在的富善街是一條內街,路面是無障礙的,往來祟德街一段長斜路。 | 富善街出祟德街的位置設有下斜路緣連接汽車路,方便輪椅使用者進入富善街。 |
|
|
祟德街往香港鐵路博物館正門是一條長斜路,輪椅使用者需由安富道車輛入口進入。 | 博物館內的行人通道,經過鐵路資料展覽板與展覽月台,另一邊往來辨公室與洗手間。 |
|
|
博物館內辦事處旁設有供傷殘人士使用的洗手間,往來洗手間的路面也是平坦的。 | 位於舊墟範圍的汀太路兒童遊樂場內大埔舊墟公廁,提供傷殘人士使用的洗手間。 |
|
|
大埔舊墟天后廟前設有斜道方便輪椅使用者的善信到廟前參拜。 | 舊墟的翠樂街設有兩個這樣的供傷殘人士使用的路邊泊車位。 |
|
|
鄰近八號花園的大埔舊墟遊樂場內設有供傷殘人士使用的洗手間。 | 在大埔頭的大埔頭遊樂場內設有傷殘人士使用洗手間,方便遊人。 |
無障礙評分級別: ( 1為最差 ~ 5為最好 )
總結評語
墟市是從前農業經濟的重要部份,沒有墟市農業根本幹不了。過往墟市不單止是購物場地,其重要功能是讓農民能交換物資。農民需要通過墟市出售生產的農產品,同時在墟市中採購生產不到的生活與農耕物資如布匹、鹽、酒、茶葉、草藥、種子、農具以及古代常用的化學肥料石灰等。墟市的興旺關係周邊農村的生產力,也反映當代地區社群的變化。原大埔墟本是位於林村河以北,後為位於林村河以南的新墟太和市取代,並成為今天的大埔墟。這種變化反映過往的土客鄉事勢力此消彼長,與墟市影響社區發展的情況。在今天大埔已是現代化的社區,卻是尋找本土鄉村掌故與演變的傳盛地區,在逛區內商舖市集時,可會想過更進一步認識本土文化的「根」。
本會無障礙調查網頁:
大埔文武廟: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464
香港鐵路博物館: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574
廣福橋(NF146):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5566
大埔舊墟天后宮: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5586
大埔舊墟村公所: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5601
大埔舊墟公廁: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5603
大埔舊墟遊樂場: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1183
大埔頭敬羅家塾: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5579
大埔頭老圍: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6180
大埔頭遊樂場: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5574
泰亨鄉文氏宗祠: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6365
泰亨文山公園: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6366
泰亨鄉中心圍: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6361
泰亨鄉灰沙圍: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6086
藝浣堂: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6363
藝浣學校: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6364
撰文:煮石山農(盧景堯)
參考資料:
1. 《大埔傳統社會與文物》 大埔區議會出版
2.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十八期 第1-7頁:《抗租與迎神:從己卯年(1999)香港大埔林村鄉十年一度太平清醮看清代林村與龍躍頭鄧氏之關係》 作者:卜永堅(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科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