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資訊

無障礙好去處

許願祈福林村谷

2011年07月27日

上期介紹了大埔區內一個為人熟悉的郊遊景點,今期繼續介紹大埔區內的好去處。大埔區內另一熱門旅遊景點,在新春時節最多人會去的當然是大埔林村了。大埔林村以許願樹出名,近年更擴建了許願廣場及許願石等,並在新春佳節舉辦「許願節」,有表演有美食有比賽,吃喝玩樂仿如嘉年華會,好不熱鬧。不過林村除了成為許願祈福勝地外,尚有其他鄉土掌故及有趣事件,值得在此略作介紹。


細說林村河谷相片
林村在新界鄉村中指的不止是一條村,而是一個鄉區的地理統稱,全稱「林村鄉」。林村鄉位於大帽山與大刀屻山兩山形成的河谷中,谷中有河流穿過,名曰「林村河」。河谷縱向由東北向西南伸延,東面連接大埔墟,西南面連接元朗的錦田鄉,昔日是連接大埔與元朗的主要交通線。林村最早於元朝初年(公元1287年)開始有居民定居,最早建立的村落為鍾屋村,約有七百多年歷史。有趣的是林村的命名應與林姓關係不大,因為林村一直是個雜姓鄉區;綜觀林村鄉現有26條村中,原居民有多個姓氏如鍾、黃、梁、張、丘、溫、劉、林、陳、沈等,其中以鍾姓佔多,林村的坪朗、大菴山、田寮下及寨乪等村均是鍾姓村落,林村新村則是鍾、陳、張三姓居民組成。根據梁煦華先生在《穿村》一書中指出,林村谷內原居民以鍾姓佔多,卻不是同一宗族繁衍的;鍾姓族人與谷內中一些村落的居民,均屬南宋敗兵的後人;他們的祖先隨宋室南逃至寶安,最後轉至林村開村落籍。至於林村內林姓村落有坑下莆、較寮下、南華莆等村,林氏坑下莆村建於明末年間(公元1607年) (註一),之後分支建立較寮下及南華莆村。不過事實上林村也經歷過移民潮,清朝初年實行「遷界令」,新界各村鄉民被迫向內陸遷移,復界後鄉村淍零、人口減少;為了重建新界鄉村,當年朝廷招集外來人士遷入墾荒,因而大量廣府與客籍人士陸續遷入新界定居,林村的水窩村立村三百多年,而白牛石、大芒輋、麻布尾均是立村兩百多年的村落,均是建於復界之後。事實上林村在不同時段均有居民遷入建村,成為不同來源的廣府與客家村落聚集鄉區,這也是林村鄉的最大特色。

林村在清代時負責鄉事的組織名為「六和堂」,源於「六甲」編制。清代沿用明代地方制度,在縣以下推行保甲制度;清順治元年諭令:「保甲之法,州縣城鄉十戶立一牌頭,十牌立一甲頭,十甲立一保長。」當年林村各村共編成六甲,「與大埔的其他村落同屬新安縣第六都」(註二),負責維繫各村守望相助及維持地區治安。根據香港中文大學助理教授張瑞威在《傳統社會》一文中提出林村六甲聯盟的組織始於清乾隆年間林村天后廟建成之後,當時由六甲中每甲輪流負責向村民收集款項購買祭品向天后拜祭,稱為「做禡」。「這個輪流祭祀天后的辦法,無疑將林村河谷內二十多條村落以天后的名義結合起來,在必要時,更可通過這個編制動員村民」(註三)。之後大埔七約成立,林村亦是以六甲為基礎組成的林村約加入成為七約之一。1893年七約在大埔富善街開辦新墟太和市,林村約內村民集資並以六和堂名義購入及擁有太和市的四間店舖,是為聯鄉「祖嘗」,店舖出租所得收益用作供奉天后。六和堂既負責管理林村共同擁有的產業,遂逐漸成為鄉政核心。至1954年林村鄉公所成立,才取代六和堂成為林村鄉的最高行政機構。林村鄉是一個聯村的鄉區,有別於新界其他圍村一鄉或村一個氏族的情況。傳統圍村均以宗族血緣維繫村落的團結,不過林村各村大部份均非同一宗族繁衍,彼此缺乏血緣關係,加上來源不同、建村時間差異大等因素,卻可以由分散的村落發展成聯村聯鄉,在同一鄉約中和諧共存,並擁有共同的祖嘗而非族產,也是林村鄉的另一特色。

註一:《坐言集──林氏宗祠》 蘇萬興著
註二:《大埔傳統社會與文物》 大埔區議會出版 第三章《傳統社會》 作者張瑞威 第44頁
註三: 同上 第43頁

相片

相片

林村河谷兩邊為大山環繞,谷中是平坦土地,環境幽雅怡靜。

    林村谷內的林村河,穿過谷中平地,山清水秀,地靈人傑。

 

 

相片

相片

 林村內有不同姓氏的村落,如社山村原居民為陳姓,陳氏宗祠戰前是一所私塾。

     位於放馬莆村的林村鄉公所,雖是民間鄉事組織,但具有重要地位。


滄桑的許願樹相片
林村以許願樹聞名,不過許願樹實有幾代之分。最早的許願樹據說是一棵大樟樹,位於林村天后廟旁,樟樹枯萎成了通心樹;據說有善信在樹前許願後願望達成,因而引來其他善信參拜。不過此樟樹遭香火燒掉,之後人們改奉一棵洋紫荊為第二代許願樹,九十年代中期為香火燒燬。之後人們轉往供奉一棵位於放馬莆村口有百年樹齡的榕樹為第三代許願樹,此樹巨大及分成多株相連,樹形宏偉,被村民稱為「香仔樹」,並經常在樹下伸延廣闊的根部燃香膜拜,祈褔許願;而每逢新春的初一及初二兩日,有更多來自本地的善信前來參拜許願,香火更見鼎盛。其後亦有善信供奉另一棵位於天后廟旁的小榕樹為許願樹,因此在林村同一時間曾出現兩棵許願樹。一般習慣近村口的老榕樹是拜求學業、事業、家宅、財運及身體健康等願望,而近天后廟的一棵則拜姻緣及求子。在許願樹許願,從前除了燒香外,更發展出拋貴人寶牒上樹的許願方式,漸成通俗儀式。從前許願的方式是手執一份香燭、衣紙及寶牒繞許願樹一圈,再在樹前燒香及衣紙拜祭,最後將寶牒拋上樹上才是完成許願。不過因為燒香焚衣紙產生的煙熏影響,加上寶牒纏繞樹冠等均對許願樹造成很大程度的傷害,使樹的生命變得脆弱,老榕樹更因此受真菌侵蝕嚴重至成空心樹,2005年更出現塌樹事件。為了保護許願樹,只有將許願樹圍上圍欄,禁止善信接近焚香參拜,同時禁止拋寶牒上樹許願的做法,改設木製的許願架供人掛上寶牒代替。經過一輪搶救許願樹的工程後,老榕樹雖回復少許生命力,不過仍不適合再予人祈福許願。2008年林村鄉公所從廣州增城裕達隆古樹公園引入一棵新的許願樹,種在老榕樹旁十米處,新的許願樹是一棵細葉榕,樹齡約60至70年,高20英呎,樹冠修剪出23個樹托,喻意「易生」;新的許願樹同樣禁止善信拋寶牒上樹許願。此外鄉公所亦斥資在新的許願樹所在位置擴建許願廣場及在場內設置許願石,開放予善信使用。2009年更在廣場內設置一棵高15呎的塑膠許願樹供善信拋寶牒許願,所拋的寶牒亦換成模擬寶牒,縛著寶牒的橙則改用裝有豆和棉花的豆袋。2011年春節林村鄉獲盛事基金批出180萬元舉辦首屆的「香港許願節」,許願節一連七日安排共有十一項活動供市民參與,活動包括有拋寶牒大賽、地道美食嘉年華、連南瑤族歌舞表演、情人節燒烤晚會等。事實上過往的林村許願文化對樹木的傷害也真大了,數十年間許願樹已換了數代,可見許願背後實缺乏善意,那又怎會願望成真?現時許願文化變了嘉年華會,一眾同樂,就算沒了拋寶牒一樣更精彩啦!

相片

相片

林村第三代的老榕樹許願樹,因長期受善信香火寶牒摧殘,要深切搶救。

搶救許願樹工程不小,要處理枯枝及蟲害,一大堆支撐圓柱用於保護樹幹。

 

 

相片

相片

許願樹四周設有圍欄禁止善信接近參拜,連帶「樹大爺」也要關門大吉。

許願樹旁設有許願架供人掛上寶牒代替,看,架上掛滿寶牒顯示成效不錯。

 

 

相片

相片

再看位於天后廟旁的小榕樹許願樹,長得綠油油的,相信可幸免於難。

小榕樹前亦設有許願架,架上的寶牒不多,也許求姻緣及求子者不多。

 

 

相片

相片

從增城引入的新許願樹,是一棵細葉榕,樹冠為了好意頭而剪出的奇特外形。

新許願樹所在位置修建出許願廣場,設有許願石許願燈等,給善信多個選擇。

 

 

相片

相片

廣場內設有的許願石,來源不詳加上平平無奇,不知有何吸引力。

廣場設有的十二生肖像,想是為了迎合春節活動而出現的吉祥設施。

 

 

相片

相片

為了滿足善信拋寶牒的要求,場內設有的塑膠許願樹及模擬寶牒。

    近看模擬寶牒與貴人寶牒分別不大,只是拋寶牒的橙改用橙形豆袋。

 

 

相片

相片

廣場內的一棵鳳凰木正開著鮮紅的花朵,但願這種大樹不會成為另一棵許願樹。

廣場內的林村公立學校現已荒廢,有建議改建為村校博物館,校舍旁成了許願廊。

 

 

相片

相片

連接廣場位於校舍旁的許願長廊,植有整齊的樹木供人掛上模擬寶牒,真是許願無處不在。

掛在許願長廊的許願寶牒,有自行寫上願望的寶牒或已印好可供選擇,既方便又有效率


天后廟的烈士相片
林村除了許願樹外,還有一個值得去的景點,那就是天后廟。大埔林村天后廟位於林村鄉放馬莆,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廟內懸掛有一台鐫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的洪鐘,顯示廟宇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是大埔區內最具規模的古蹟之一。林村天后廟是一間位於內陸的天后廟,有別於天后廟一般會建在沿海地點。前文提及的元朗大樹下天后廟原也是建於海濱的,因滄海變桑田而成內陸天后廟。不過林村天后廟興建時林村已是內陸谷地,我們可以從大埔舊墟天后廟的興建証實。大埔舊墟天后廟建於公元1691年,是立在海濱的天后廟,顯示當年大埔海濱位置已伸延至今天大埔市與汀角路一帶,林村天后廟的興建比大埔舊墟天后廟遲,海岸線不可能在那時退回林村一帶。林村天后廟既是建於內陸,自然沒有天后像飄流而至顯靈立廟的因素,亦不可能是由漁民建立。事實上林村天后廟是由林村鄉民集資興建的,當年林村一帶村民均以務農為業,所以林村天后廟在興建時就是一座農民廟宇!至於為何一班內陸農民會興建及供奉原是保祐漁民的天后廟,根據張瑞威在《傳統社會》一文中提出「林村眾多鄉村共建廟宇的目的,是要在天后的保祐下,結成互保的民間組織,對抗鄰近敵對勢力。」(註四)相信這就是林村天后廟興建的原因。

根據村民憶述建廟初期因經費欠乏,工程曾一度停頓,幸得途經林村的鄧占一出資方能完成。林村鄉民為了感激鄧氏的慷慨捐資,因而將鄧氏夫婦神座設於廟內供奉。林村天后廟建築為「五間二進」式佈局,正中是正殿天后宮,供奉天后及觀音,兩側分別是文武殿和龍母殿,供奉的神祗有文武二帝、財神及太歲。文武殿旁設有一間義祠,祠內供奉著12位護鄉烈士長生祿位。林村天后廟內供奉「護鄉烈士」也是有別於新界其他廟宇;護鄉烈士源於清代新安縣內常見的村落械鬥事件。根據義祠內碑記的說法,大約在「清末光緒或同治年間」,粉嶺區內一個有「功名」的氏族視林村為其封土,要林村每年上繳租穀,村民不服拒交,該氏族派遣「狂徒」進攻林村,林村鄉民組織抵抗,雙方均使用火器械鬥,最後鄉民成功擊退入侵者,但有12名鄉民喪生,因而設置義祠供奉。根據科大衛博士 (Prof. David Eaure) 在1980年代初主持的田野調查中,指出當日攻擊林村的是粉嶺龍躍頭鄧族;不過卜永堅在《抗租與迎神》一文中提出同治光緒年間林村半數村落實為上水廖萬石堂的佃戶,「龍躍頭鄧氏收租收到廖萬石堂的佃戶頭上」(註五),實令人費解,因而推斷襲擊者實為上水廖氏。不論當年誰是誰非,林村鄉民得以組織動員抵拒入侵者,實源於天后廟所起的凝聚力量。事實上林村天后廟在林村的地位非比尋常,上世紀五十年代組成的林村鄉公所就設在天后廟內辦公;而林村鄉每十年一次的太平清醮酬神活動,天后與林村各村護村神祗「伯公」及「大王」均會被請出聚首一堂,接受各村村民的拜祭,彰顯林村以天后為中心、各村伯公及大王為地緣界線,組織各村團結共濟的一種體現形式。

註四: 《大埔傳統社會與文物》 大埔區議會出版 第三章《傳統社會》 作者張瑞威 第40頁
註五: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十八期:《抗租與迎神》 作者卜永堅 第4頁 

相片

相片

 林村天后廟佈局是五間二進式,五間是五間房成橫排,二進是前後兩排。

天后廟前設有的告示牌,說明廟宇興建及重修年份,顯示廟宇歷史悠久。 

 

 

相片

相片

 廟宇正中是正殿天后宮,兩邊分別是文武殿和龍母殿。

正殿旁的龍母殿,天后與龍母均是海神,不知如何分工? 

 

 

相片

相片

另一旁的文武殿供奉文昌帝君和關聖帝君,尚有供奉其他神祗如財神太歲。 

 廟殿旺板及外牆吉祥裝飾均以植物與農作物為主,顯出農民廟宇的風格。

 

 

相片

相片

廟內懸掛的洪鐘,鐫於乾隆三十六年,想不到能保存這麼久,敲得嗎? 

 義祠內的碑記,記述當年的械鬥事件與供奉護鄉烈士的由來。


完美公廁季軍相片
其實到林村遊玩又不止一定要拜天后或許願,尚有些奇趣事件。林村最有趣的事件原是個公廁,想不到呢!因為位於林村放馬莆的公廁在2006年獲得香港廁所協會與香港電台主辦的全港「最佳及急待改善」公廁選舉中,獲「最佳」公廁「市民首選大獎」的銅獎。雖是第三名獎,不過全港有過千公廁,要獲獎也不容易。而放馬莆公廁除了是最佳公廁之一,還有個「蘭花公廁」的雅名,因為廁所內種滿蘭花,花香之餘,還很有觀賞價值--筆者指的是蘭花。據報導公廁內的蘭花是管公廁衛生的管理員自資購買及栽種的,可說是個非常敬業樂業及有善心的人,真的是超班做到「做好呢份工」啦!各位可會想過專程試試這個蘭花公廁,應該是香港獨有。

除了公廁外,林村也有美食,那就是地道的客家菜了。林村超過半數的村落均是客家村,客家食品在此並不稀罕,只是一直沒機會發揚光大。位於許願樹及林村天后廟設有一間地道的客家菜館,消費大眾化,在林村遊玩後不妨試試。

相片

相片

林村天后廟旁設有的放馬莆公廁,是一個非一般的公廁。 

公廁設計仿如小庭園般雅緻,若香港的公廁如此設計就好了。 

 

 

相片

相片

 公廁所獲的「最佳公廁」銅獎,事實這種選舉應該年年舉行才是。

公廁內的蘭花盆栽,標明是真的不是塑膠貨,切記眼看手勿動。 

 

 

相片

相片

 蘭花高雅脫俗,芳香飄逸,就算放在廁所內也覺幽雅。

 其實早於2005年已有報章報導蘭花公廁,獲獎乃實至名歸。

 

 

相片

相片

 放馬莆內的一間客家菜館,賣的是地道客家菜。

 就算不是用膳,嘗嘗自製香滑豆腐花,也覺寫意。


交通路線相片

交通工具

 交通說明

 

復康巴士 

直達放馬莆村下車。

相片
自駕汽車村內無障殘人士專用泊車位,許願廣場旁設有大型露天停車場。

相片

九龍巴士64K(放馬莆站下車,設有低地台巴士)

相片

九巴路線搜尋:http://www.kmb.hk/tc/
小巴25K 

無障礙設施相片
林村是一個範圍頗大的鄉區,其實尚有其他如古樹及樹屋等可遊覽的地點,不過位置分散,礙於交通限制,今期集中介紹許願樹及天后廟所在的林村放馬莆村。放馬莆村是林村內旅遊景點較集中的地點,有許願樹、天后廟、許願廣場、公廁及食肆,整體設施算足夠。倒是交通仍有不足,只有一條巴士線及有限的小巴服務,人數較多的輪椅使用者最方便的交通方式還是安排復康巴士前往。到達放馬莆村內道路基本上是無障礙的,到許願樹、許願廊或許願廣場都很容易,倒是天后廟有梯級門檻障礙,不過歷來到廟宇參拜不一定要進廟,在廟外向天祈拜也行,只要是誠心。而有名的蘭花公廁當然設有傷殘人士洗手間,不用擔心方便問題。而村內的客家菜館,不止在室內營業,室外也擺有桌椅供食客使用,這些地方當然是無障礙的,就連「舖仔」茶餐廳也設有室外茶座,所以飲食是方便的。所以除了交通,林村是一個少有幽雅舒適的旅遊點;若是來年春節再有許願節,更不要錯過來湊熱鬧的機會。

相片

相片

 進入放馬莆村,村內通道是無障礙的,四處走動也很方便。

 前往許願樹及許願板許願掛寶牒的通道也是無障礙的。

 

 

相片

相片

面向鄉公所位置設有無障礙的出入口供人進入許願廣場。 

 許願廣場是個露天廣場,面積很大,看廣場有多大。

 

 

相片

相片

 廣場內通道新許願樹的通道設有斜道,方便善信。

 連接廣場的許願廊走廊兩端均設有斜道輔助。

 

 

相片

相片

 蘭花公廁內天井通道是平坦無障礙,到達傷殘人士洗手間。

 村內食肆不多,但室外均設有有帳蓬的茶座,方便食客。


無障礙評分級別:相片相片相片  ( 1為最差 ~ 5為最好 )


總結評語相片
林村河谷峰巒聳翠,中有林村河環繞,提供充足水源,農業得以發長,尤以種植花卉為主,其中以種植桃花出名,每逢農曆年底及新春期間可見滿谷桃花,尤如花海,仿似世外桃花園。不過隨著本地鄉郊逐漸城市化,許多農地早已棄耕;林村也不例外,昔日的良田早已成了一排排的村屋住宅,顯出不少外來人士遷入居住的事實。不過林村一直是個外來人士落籍的鄉區,更多的人士遷入也許為區內帶來更多的變化。林村聞名的已由花卉之鄉變成許願聖地,許願文化也許會成為代表林村的主流特色,但願許願文化發展成嘉年華會式的與眾同樂,吃喝玩樂加表演加祁福,而不要再找樹伯伯的麻煩就好了。


本會無障礙調查網頁:
林村天后宮: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4521
林村許願廣場: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4527
林村許願廊: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4528
放馬莆公廁: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4522

撰文:煮石山農(盧景堯) 

參考資料:
1. 《穿村──鄉村歷史、傳聞與鄉情》 香港野外學會會長梁熙華著
2.  萬興之友《坐言集》:http://www.somanhing.com/
3.  林村:http://www.lamtsuen.com/index.html
4. 《大埔傳統社會與文物》  大埔區議會出版
5.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十八期 第1-7頁:《抗租與迎神:從己卯年(1999)香港大埔林村鄉十年一度太平清醮看清代林村與龍躍頭鄧氏之關係》 作者:卜永堅(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科目中心)


上期介紹了大埔區內一個為人熟悉的郊遊景點,今期繼續介紹大埔區內的好去處。大埔區內另一熱門旅遊景點,在新春時節最多人會去的當然是大埔林村了。大埔林村以許願樹出名,近年更擴建了許願廣場及許願石等,並在新春佳節舉辦「許願節」,有表演有美食有比賽,吃喝玩樂仿如嘉年華會,好不熱鬧。不過林村除了成為許願祈福勝地外,尚有其他鄉土掌故及有趣事件,值得在此略作介紹。


細說林村河谷相片
林村在新界鄉村中指的不止是一條村,而是一個鄉區的地理統稱,全稱「林村鄉」。林村鄉位於大帽山與大刀屻山兩山形成的河谷中,谷中有河流穿過,名曰「林村河」。河谷縱向由東北向西南伸延,東面連接大埔墟,西南面連接元朗的錦田鄉,昔日是連接大埔與元朗的主要交通線。林村最早於元朝初年(公元1287年)開始有居民定居,最早建立的村落為鍾屋村,約有七百多年歷史。有趣的是林村的命名應與林姓關係不大,因為林村一直是個雜姓鄉區;綜觀林村鄉現有26條村中,原居民有多個姓氏如鍾、黃、梁、張、丘、溫、劉、林、陳、沈等,其中以鍾姓佔多,林村的坪朗、大菴山、田寮下及寨乪等村均是鍾姓村落,林村新村則是鍾、陳、張三姓居民組成。根據梁煦華先生在《穿村》一書中指出,林村谷內原居民以鍾姓佔多,卻不是同一宗族繁衍的;鍾姓族人與谷內中一些村落的居民,均屬南宋敗兵的後人;他們的祖先隨宋室南逃至寶安,最後轉至林村開村落籍。至於林村內林姓村落有坑下莆、較寮下、南華莆等村,林氏坑下莆村建於明末年間(公元1607年) (註一),之後分支建立較寮下及南華莆村。不過事實上林村也經歷過移民潮,清朝初年實行「遷界令」,新界各村鄉民被迫向內陸遷移,復界後鄉村淍零、人口減少;為了重建新界鄉村,當年朝廷招集外來人士遷入墾荒,因而大量廣府與客籍人士陸續遷入新界定居,林村的水窩村立村三百多年,而白牛石、大芒輋、麻布尾均是立村兩百多年的村落,均是建於復界之後。事實上林村在不同時段均有居民遷入建村,成為不同來源的廣府與客家村落聚集鄉區,這也是林村鄉的最大特色。

林村在清代時負責鄉事的組織名為「六和堂」,源於「六甲」編制。清代沿用明代地方制度,在縣以下推行保甲制度;清順治元年諭令:「保甲之法,州縣城鄉十戶立一牌頭,十牌立一甲頭,十甲立一保長。」當年林村各村共編成六甲,「與大埔的其他村落同屬新安縣第六都」(註二),負責維繫各村守望相助及維持地區治安。根據香港中文大學助理教授張瑞威在《傳統社會》一文中提出林村六甲聯盟的組織始於清乾隆年間林村天后廟建成之後,當時由六甲中每甲輪流負責向村民收集款項購買祭品向天后拜祭,稱為「做禡」。「這個輪流祭祀天后的辦法,無疑將林村河谷內二十多條村落以天后的名義結合起來,在必要時,更可通過這個編制動員村民」(註三)。之後大埔七約成立,林村亦是以六甲為基礎組成的林村約加入成為七約之一。1893年七約在大埔富善街開辦新墟太和市,林村約內村民集資並以六和堂名義購入及擁有太和市的四間店舖,是為聯鄉「祖嘗」,店舖出租所得收益用作供奉天后。六和堂既負責管理林村共同擁有的產業,遂逐漸成為鄉政核心。至1954年林村鄉公所成立,才取代六和堂成為林村鄉的最高行政機構。林村鄉是一個聯村的鄉區,有別於新界其他圍村一鄉或村一個氏族的情況。傳統圍村均以宗族血緣維繫村落的團結,不過林村各村大部份均非同一宗族繁衍,彼此缺乏血緣關係,加上來源不同、建村時間差異大等因素,卻可以由分散的村落發展成聯村聯鄉,在同一鄉約中和諧共存,並擁有共同的祖嘗而非族產,也是林村鄉的另一特色。

註一:《坐言集──林氏宗祠》 蘇萬興著
註二:《大埔傳統社會與文物》 大埔區議會出版 第三章《傳統社會》 作者張瑞威 第44頁
註三: 同上 第43頁

相片

相片

林村河谷兩邊為大山環繞,谷中是平坦土地,環境幽雅怡靜。

    林村谷內的林村河,穿過谷中平地,山清水秀,地靈人傑。

 

 

相片

相片

 林村內有不同姓氏的村落,如社山村原居民為陳姓,陳氏宗祠戰前是一所私塾。

     位於放馬莆村的林村鄉公所,雖是民間鄉事組織,但具有重要地位。


滄桑的許願樹相片
林村以許願樹聞名,不過許願樹實有幾代之分。最早的許願樹據說是一棵大樟樹,位於林村天后廟旁,樟樹枯萎成了通心樹;據說有善信在樹前許願後願望達成,因而引來其他善信參拜。不過此樟樹遭香火燒掉,之後人們改奉一棵洋紫荊為第二代許願樹,九十年代中期為香火燒燬。之後人們轉往供奉一棵位於放馬莆村口有百年樹齡的榕樹為第三代許願樹,此樹巨大及分成多株相連,樹形宏偉,被村民稱為「香仔樹」,並經常在樹下伸延廣闊的根部燃香膜拜,祈褔許願;而每逢新春的初一及初二兩日,有更多來自本地的善信前來參拜許願,香火更見鼎盛。其後亦有善信供奉另一棵位於天后廟旁的小榕樹為許願樹,因此在林村同一時間曾出現兩棵許願樹。一般習慣近村口的老榕樹是拜求學業、事業、家宅、財運及身體健康等願望,而近天后廟的一棵則拜姻緣及求子。在許願樹許願,從前除了燒香外,更發展出拋貴人寶牒上樹的許願方式,漸成通俗儀式。從前許願的方式是手執一份香燭、衣紙及寶牒繞許願樹一圈,再在樹前燒香及衣紙拜祭,最後將寶牒拋上樹上才是完成許願。不過因為燒香焚衣紙產生的煙熏影響,加上寶牒纏繞樹冠等均對許願樹造成很大程度的傷害,使樹的生命變得脆弱,老榕樹更因此受真菌侵蝕嚴重至成空心樹,2005年更出現塌樹事件。為了保護許願樹,只有將許願樹圍上圍欄,禁止善信接近焚香參拜,同時禁止拋寶牒上樹許願的做法,改設木製的許願架供人掛上寶牒代替。經過一輪搶救許願樹的工程後,老榕樹雖回復少許生命力,不過仍不適合再予人祈福許願。2008年林村鄉公所從廣州增城裕達隆古樹公園引入一棵新的許願樹,種在老榕樹旁十米處,新的許願樹是一棵細葉榕,樹齡約60至70年,高20英呎,樹冠修剪出23個樹托,喻意「易生」;新的許願樹同樣禁止善信拋寶牒上樹許願。此外鄉公所亦斥資在新的許願樹所在位置擴建許願廣場及在場內設置許願石,開放予善信使用。2009年更在廣場內設置一棵高15呎的塑膠許願樹供善信拋寶牒許願,所拋的寶牒亦換成模擬寶牒,縛著寶牒的橙則改用裝有豆和棉花的豆袋。2011年春節林村鄉獲盛事基金批出180萬元舉辦首屆的「香港許願節」,許願節一連七日安排共有十一項活動供市民參與,活動包括有拋寶牒大賽、地道美食嘉年華、連南瑤族歌舞表演、情人節燒烤晚會等。事實上過往的林村許願文化對樹木的傷害也真大了,數十年間許願樹已換了數代,可見許願背後實缺乏善意,那又怎會願望成真?現時許願文化變了嘉年華會,一眾同樂,就算沒了拋寶牒一樣更精彩啦!

相片

相片

林村第三代的老榕樹許願樹,因長期受善信香火寶牒摧殘,要深切搶救。

搶救許願樹工程不小,要處理枯枝及蟲害,一大堆支撐圓柱用於保護樹幹。

 

 

相片

相片

許願樹四周設有圍欄禁止善信接近參拜,連帶「樹大爺」也要關門大吉。

許願樹旁設有許願架供人掛上寶牒代替,看,架上掛滿寶牒顯示成效不錯。

 

 

相片

相片

再看位於天后廟旁的小榕樹許願樹,長得綠油油的,相信可幸免於難。

小榕樹前亦設有許願架,架上的寶牒不多,也許求姻緣及求子者不多。

 

 

相片

相片

從增城引入的新許願樹,是一棵細葉榕,樹冠為了好意頭而剪出的奇特外形。

新許願樹所在位置修建出許願廣場,設有許願石許願燈等,給善信多個選擇。

 

 

相片

相片

廣場內設有的許願石,來源不詳加上平平無奇,不知有何吸引力。

廣場設有的十二生肖像,想是為了迎合春節活動而出現的吉祥設施。

 

 

相片

相片

為了滿足善信拋寶牒的要求,場內設有的塑膠許願樹及模擬寶牒。

    近看模擬寶牒與貴人寶牒分別不大,只是拋寶牒的橙改用橙形豆袋。

 

 

相片

相片

廣場內的一棵鳳凰木正開著鮮紅的花朵,但願這種大樹不會成為另一棵許願樹。

廣場內的林村公立學校現已荒廢,有建議改建為村校博物館,校舍旁成了許願廊。

 

 

相片

相片

連接廣場位於校舍旁的許願長廊,植有整齊的樹木供人掛上模擬寶牒,真是許願無處不在。

掛在許願長廊的許願寶牒,有自行寫上願望的寶牒或已印好可供選擇,既方便又有效率


天后廟的烈士相片
林村除了許願樹外,還有一個值得去的景點,那就是天后廟。大埔林村天后廟位於林村鄉放馬莆,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廟內懸掛有一台鐫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的洪鐘,顯示廟宇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是大埔區內最具規模的古蹟之一。林村天后廟是一間位於內陸的天后廟,有別於天后廟一般會建在沿海地點。前文提及的元朗大樹下天后廟原也是建於海濱的,因滄海變桑田而成內陸天后廟。不過林村天后廟興建時林村已是內陸谷地,我們可以從大埔舊墟天后廟的興建証實。大埔舊墟天后廟建於公元1691年,是立在海濱的天后廟,顯示當年大埔海濱位置已伸延至今天大埔市與汀角路一帶,林村天后廟的興建比大埔舊墟天后廟遲,海岸線不可能在那時退回林村一帶。林村天后廟既是建於內陸,自然沒有天后像飄流而至顯靈立廟的因素,亦不可能是由漁民建立。事實上林村天后廟是由林村鄉民集資興建的,當年林村一帶村民均以務農為業,所以林村天后廟在興建時就是一座農民廟宇!至於為何一班內陸農民會興建及供奉原是保祐漁民的天后廟,根據張瑞威在《傳統社會》一文中提出「林村眾多鄉村共建廟宇的目的,是要在天后的保祐下,結成互保的民間組織,對抗鄰近敵對勢力。」(註四)相信這就是林村天后廟興建的原因。

根據村民憶述建廟初期因經費欠乏,工程曾一度停頓,幸得途經林村的鄧占一出資方能完成。林村鄉民為了感激鄧氏的慷慨捐資,因而將鄧氏夫婦神座設於廟內供奉。林村天后廟建築為「五間二進」式佈局,正中是正殿天后宮,供奉天后及觀音,兩側分別是文武殿和龍母殿,供奉的神祗有文武二帝、財神及太歲。文武殿旁設有一間義祠,祠內供奉著12位護鄉烈士長生祿位。林村天后廟內供奉「護鄉烈士」也是有別於新界其他廟宇;護鄉烈士源於清代新安縣內常見的村落械鬥事件。根據義祠內碑記的說法,大約在「清末光緒或同治年間」,粉嶺區內一個有「功名」的氏族視林村為其封土,要林村每年上繳租穀,村民不服拒交,該氏族派遣「狂徒」進攻林村,林村鄉民組織抵抗,雙方均使用火器械鬥,最後鄉民成功擊退入侵者,但有12名鄉民喪生,因而設置義祠供奉。根據科大衛博士 (Prof. David Eaure) 在1980年代初主持的田野調查中,指出當日攻擊林村的是粉嶺龍躍頭鄧族;不過卜永堅在《抗租與迎神》一文中提出同治光緒年間林村半數村落實為上水廖萬石堂的佃戶,「龍躍頭鄧氏收租收到廖萬石堂的佃戶頭上」(註五),實令人費解,因而推斷襲擊者實為上水廖氏。不論當年誰是誰非,林村鄉民得以組織動員抵拒入侵者,實源於天后廟所起的凝聚力量。事實上林村天后廟在林村的地位非比尋常,上世紀五十年代組成的林村鄉公所就設在天后廟內辦公;而林村鄉每十年一次的太平清醮酬神活動,天后與林村各村護村神祗「伯公」及「大王」均會被請出聚首一堂,接受各村村民的拜祭,彰顯林村以天后為中心、各村伯公及大王為地緣界線,組織各村團結共濟的一種體現形式。

註四: 《大埔傳統社會與文物》 大埔區議會出版 第三章《傳統社會》 作者張瑞威 第40頁
註五: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十八期:《抗租與迎神》 作者卜永堅 第4頁 

相片

相片

 林村天后廟佈局是五間二進式,五間是五間房成橫排,二進是前後兩排。

天后廟前設有的告示牌,說明廟宇興建及重修年份,顯示廟宇歷史悠久。 

 

 

相片

相片

 廟宇正中是正殿天后宮,兩邊分別是文武殿和龍母殿。

正殿旁的龍母殿,天后與龍母均是海神,不知如何分工? 

 

 

相片

相片

另一旁的文武殿供奉文昌帝君和關聖帝君,尚有供奉其他神祗如財神太歲。 

 廟殿旺板及外牆吉祥裝飾均以植物與農作物為主,顯出農民廟宇的風格。

 

 

相片

相片

廟內懸掛的洪鐘,鐫於乾隆三十六年,想不到能保存這麼久,敲得嗎? 

 義祠內的碑記,記述當年的械鬥事件與供奉護鄉烈士的由來。


完美公廁季軍相片
其實到林村遊玩又不止一定要拜天后或許願,尚有些奇趣事件。林村最有趣的事件原是個公廁,想不到呢!因為位於林村放馬莆的公廁在2006年獲得香港廁所協會與香港電台主辦的全港「最佳及急待改善」公廁選舉中,獲「最佳」公廁「市民首選大獎」的銅獎。雖是第三名獎,不過全港有過千公廁,要獲獎也不容易。而放馬莆公廁除了是最佳公廁之一,還有個「蘭花公廁」的雅名,因為廁所內種滿蘭花,花香之餘,還很有觀賞價值--筆者指的是蘭花。據報導公廁內的蘭花是管公廁衛生的管理員自資購買及栽種的,可說是個非常敬業樂業及有善心的人,真的是超班做到「做好呢份工」啦!各位可會想過專程試試這個蘭花公廁,應該是香港獨有。

除了公廁外,林村也有美食,那就是地道的客家菜了。林村超過半數的村落均是客家村,客家食品在此並不稀罕,只是一直沒機會發揚光大。位於許願樹及林村天后廟設有一間地道的客家菜館,消費大眾化,在林村遊玩後不妨試試。

相片

相片

林村天后廟旁設有的放馬莆公廁,是一個非一般的公廁。 

公廁設計仿如小庭園般雅緻,若香港的公廁如此設計就好了。 

 

 

相片

相片

 公廁所獲的「最佳公廁」銅獎,事實這種選舉應該年年舉行才是。

公廁內的蘭花盆栽,標明是真的不是塑膠貨,切記眼看手勿動。 

 

 

相片

相片

 蘭花高雅脫俗,芳香飄逸,就算放在廁所內也覺幽雅。

 其實早於2005年已有報章報導蘭花公廁,獲獎乃實至名歸。

 

 

相片

相片

 放馬莆內的一間客家菜館,賣的是地道客家菜。

 就算不是用膳,嘗嘗自製香滑豆腐花,也覺寫意。


交通路線相片

交通工具

 交通說明

 

復康巴士 

直達放馬莆村下車。

相片
自駕汽車村內無障殘人士專用泊車位,許願廣場旁設有大型露天停車場。

相片

九龍巴士64K(放馬莆站下車,設有低地台巴士)

相片

九巴路線搜尋:http://www.kmb.hk/tc/
小巴25K 

無障礙設施相片
林村是一個範圍頗大的鄉區,其實尚有其他如古樹及樹屋等可遊覽的地點,不過位置分散,礙於交通限制,今期集中介紹許願樹及天后廟所在的林村放馬莆村。放馬莆村是林村內旅遊景點較集中的地點,有許願樹、天后廟、許願廣場、公廁及食肆,整體設施算足夠。倒是交通仍有不足,只有一條巴士線及有限的小巴服務,人數較多的輪椅使用者最方便的交通方式還是安排復康巴士前往。到達放馬莆村內道路基本上是無障礙的,到許願樹、許願廊或許願廣場都很容易,倒是天后廟有梯級門檻障礙,不過歷來到廟宇參拜不一定要進廟,在廟外向天祈拜也行,只要是誠心。而有名的蘭花公廁當然設有傷殘人士洗手間,不用擔心方便問題。而村內的客家菜館,不止在室內營業,室外也擺有桌椅供食客使用,這些地方當然是無障礙的,就連「舖仔」茶餐廳也設有室外茶座,所以飲食是方便的。所以除了交通,林村是一個少有幽雅舒適的旅遊點;若是來年春節再有許願節,更不要錯過來湊熱鬧的機會。

相片

相片

 進入放馬莆村,村內通道是無障礙的,四處走動也很方便。

 前往許願樹及許願板許願掛寶牒的通道也是無障礙的。

 

 

相片

相片

面向鄉公所位置設有無障礙的出入口供人進入許願廣場。 

 許願廣場是個露天廣場,面積很大,看廣場有多大。

 

 

相片

相片

 廣場內通道新許願樹的通道設有斜道,方便善信。

 連接廣場的許願廊走廊兩端均設有斜道輔助。

 

 

相片

相片

 蘭花公廁內天井通道是平坦無障礙,到達傷殘人士洗手間。

 村內食肆不多,但室外均設有有帳蓬的茶座,方便食客。


無障礙評分級別:相片相片相片  ( 1為最差 ~ 5為最好 )


總結評語相片
林村河谷峰巒聳翠,中有林村河環繞,提供充足水源,農業得以發長,尤以種植花卉為主,其中以種植桃花出名,每逢農曆年底及新春期間可見滿谷桃花,尤如花海,仿似世外桃花園。不過隨著本地鄉郊逐漸城市化,許多農地早已棄耕;林村也不例外,昔日的良田早已成了一排排的村屋住宅,顯出不少外來人士遷入居住的事實。不過林村一直是個外來人士落籍的鄉區,更多的人士遷入也許為區內帶來更多的變化。林村聞名的已由花卉之鄉變成許願聖地,許願文化也許會成為代表林村的主流特色,但願許願文化發展成嘉年華會式的與眾同樂,吃喝玩樂加表演加祁福,而不要再找樹伯伯的麻煩就好了。


本會無障礙調查網頁:
林村天后宮: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4521
林村許願廣場: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4527
林村許願廊: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4528
放馬莆公廁: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4522

撰文:煮石山農(盧景堯) 

參考資料:
1. 《穿村──鄉村歷史、傳聞與鄉情》 香港野外學會會長梁熙華著
2.  萬興之友《坐言集》:http://www.somanhing.com/
3.  林村:http://www.lamtsuen.com/index.html
4. 《大埔傳統社會與文物》  大埔區議會出版
5.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十八期 第1-7頁:《抗租與迎神:從己卯年(1999)香港大埔林村鄉十年一度太平清醮看清代林村與龍躍頭鄧氏之關係》 作者:卜永堅(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科目中心)


許願祈福林村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