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資訊

無障礙好去處

風調雨順天后誕

2011年05月30日

今期好去處來點新意,不是介紹好去處景點,而是介紹一個傳統的節日慶典,那就是天后誕。天后是南中國沿岸省份常見供奉的神靈,多是沿海漁民、水上人及在船上工作的人供奉的庇祐神靈。香港昔日是一個漁港,加上海岸線甚長,歷年建有不少天后廟,少說有六十間以上。每逢天后寶誕,很多天后廟均會舉辦慶祝活動,其中元朗、屯門和茶果嶺等地都有大型巡遊活動慶祝,非常熱鬧。而今次要介紹的是在元朗舉行的天后誕會景巡遊,因為元朗舉行的會景巡遊只在天后誕「正日」、即農曆三月廿三日當日舉行,不會遷就觀眾改在假日舉行,所以若天后誕正日是在上班的日子,要看就要請假了。今年的天后誕是好日子,剛好在復活節假期內,適逢其會當然要去湊熱鬧啦!


天后信仰在元朗相片
天后又稱天妃、水仙聖母、天上聖母,台灣及福建地區則稱為媽祖或馬祖,香港則尊稱為天后。天后原名林默娘,生於宋朝年間,出生日期是農曆三月廿三日,原是福建省莆田縣平海鄉湄洲島人士。據說林默娘於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重陽節登上湄洲一個山峰後昇仙,之後顯靈降福於民,當時有人建廟供奉,號曰「通賢靈女」。元朝時因多次顯靈庇護漕運海運,朝廷封號逐漸升格至天妃;明朝時剿滅倭寇戰事中相傳亦得到天妃庇蔭而大勝;至清康熙二十三年開始尊稱「天后」,封號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仁慈天后」,「后」為皇帝之正配,天后即是與天帝同級的神祇。

天后被尊為海上庇護女神,源於據說天后年幼時已能預測天氣,及在海難發生時施法救人;另外天后成年時遇有家鄉大旱,天后禱告後得降雨解困;因而歸納出天后的法力在於庇護漁民及鄉民。而天后廟多建於沿海地區,根據科技大學副教授廖迪生博士在研究天后信仰中指出天后廟的興建可能與天后神像的飄流有關,沿海居民相信在海邊發現飄流的天后神像,便是天后要在該地建廟的顯示方式。不過在內陸的天后廟也有,例如位於大埔林村的天后廟與位於元朗的十八鄉大樹下天后便是。只是元朗大樹下天后廟原也是位於海邊的,數百年前元朗是臨近海濱的地區。根據廟內碑文<重修天后古廟碑記>記載三百年前元朗有河道連接,河道中一平地有一大樹,大樹西面稱「蛋家灣」、東面稱「蛋家埔」,當地漁民在大樹下建小廟供奉天后,祈求出海平安。之後元朗西面海灣逐漸變成陸地,有農民遷入耕種,之後大橋墩市建立,人口增加形成多條村落。碑文亦指出元朗十八鄉之名也是與大樹下天后廟有關,當年在元朗居住的雜姓村落因要與元朗鄧族抗衡,遂結成鄉約同盟,並在廟前起誓結盟,當年參與結盟的共有十八條村,因而稱為「十八鄉」;當然現時歸屬十八鄉鄉事的村落已不止十八條村,不過大樹下天后廟一直是維繫十八鄉各村落團結的重要信仰中心,這是區內居民敬拜天后的另一個深層意義,因此天后廟歷次重修擴建也是由十八鄉各村募集經費而成,而每年的天后誕更是區內重要日子,各村會組成「進香」隊伍往天后廟「還神」,逐漸形成現時的會景巡遊。

說起大樹下天后廟也是歷史悠久的,根據李淑賢在<香港的天后敬拜—元朗十八鄉天后誕個案研究>一文中指出,大樹下天后廟建於明末年間(公元1639年),當年建廟時因廟側有一株大樹而得名。當初天后廟只是小廟一座,之後成為十八鄉的聯鄉廟宇後,廟宇擴建成三廳結構,佈局與當時的衙門相似。道光年間天后廟再次擴建為五間廳,光緒年間重修時增設永安社而成七間結構。現時天后廟保留兩進五間廊式建築,主建築為三殿並排,由左至右分別為英勇祠、正殿及永安社。英勇祠供奉因保鄉衛族而殉難的鄉民神位,包括於1899年抗英戰事中犧牲的鄉民;正殿供奉天后及一眾偏神如觀音、韋陀、太歲、財神等,另外廟前供奉大樹將軍;永安社則是私塾,原是供鄉民子弟讀書的地方,現只供奉文武二帝。正殿內古鐘立於清咸豐十年,此外廟內尚有不少碑文與扁額,其中有顯示大樹下天后廟曾是十八鄉的政治中心,發揮著如同衙門的功能。所以就算不是來進香參拜天后,到大樹下天后廟參觀更能令人瞭解十八鄉以至元朗地區幾百年的鄉事變遷,是認識本土文化值得一遊的古蹟名勝。

相片

相片

 元朗大樹下天后廟因廟側有一株大樹而得名,看這棵老榕樹有多大。

   現時天后廟的建築保留兩進五間廊式建築,在廟宇來說規模是很大的。 

 

 

相片

相片

 天后廟正殿,供奉天后娘娘外,還有其他偏神坐鎮,甚具包容精神。

   既供奉觀音菩薩,當然也有觀音借庫,同是農曆正月廿六日通宵服務。

 

 

相片

相片

 廟側廳的英勇祠,供奉過往因保鄉衛族而犧牲的鄉民神位,視為先烈。

 永安社是廟宇附設的私塾,反映清代鄉民重視科舉與功名的觀念。

 

 

相片

相片

 廟前供奉的「大樹將軍之神」,其生平不詳,善男信女一樣照拜。

 廟前設有三個「神奇共震龍洗」銅盤,用手掌摩擦兩弦銅盤內水會產生水花,幾好玩。


元朗會景巡遊相片
回顧從前元朗天后誕巡遊是沒有機構組織的集體巡遊,只是各村的花炮會或村民各自到天后廟進香及還神,直至1963年才成為官民合辦的節慶活動,並成為政府重點宣傳的本地旅遊活動。1971年香港政府新聞處更將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與長洲搶包山定位為當時香港的兩大中國節慶。猶記得筆者七十年代在元朗讀書的時候,那時最愛的就是天后誕了。那年頭天后誕正日元朗各區的中小學均放假,因為要配合會景巡遊,警方會封閉元朗大馬路及大棠路,大部份巴士均會停駛,學生當然上不了課,而且學生們不是去看巡遊表演,就是參加巡遊,沒有學生會來上課,索性放假好了。當年看巡遊就站在街上看,沿大馬路兩旁都擠滿觀眾,人山人海場面熱鬧。巡遊隊伍由元朗東的雞地出發,沿元朗大馬路巡行及停頓表演,一直至元朗大球場為嘉賓表演完後,轉向往位於大棠大旗嶺的大樹下天后廟進發。當年巡遊表演除了打鑼打鼓舞龍舞獅外,個人最愛看的就是潮僑花炮會的「英歌隊」了。潮僑英歌舞是集戲劇、舞蹈、武術於一爐的潮汕傳統表演,由男丁扮演《水滸傳》中的108名好漢,人人面上畫上面譜,穿上彩色舞服,兩手持著彩色木棒(英歌槌)配合鑼鼓聲與海螺號的節拍互相敲擊,一邊翻舞一邊發出雄宏的吆喝聲,演出粗獷奔放的舞姿。這種百人齊舞的場面現今已不復見,連巡遊規模也變了,當元朗雞地變了新元朗中心及西鐵元朗站、元朗大馬路建了輕便鐵路系統,巡遊改在教育路舉行,還好熱鬧氣氛仍在。

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歷年均由十八鄉鄉事委員會統籌參與的巡遊隊伍巡遊及進香次序,參與的隊伍以區內的花炮會為主,花炮會是一個以慶祝天后誕為目的而成立的民間組織,一般以村為單位;此外尚有同鄉會、商會、農會以及武術會等民間會社組成的巡遊隊伍參加。上述花炮會及居民會社組織村民成隊進香及表演,每隊人數由數十人至二、三百人不等,表演項目主要為舞龍與舞獅,龍有七彩金龍、金龍和銀龍,獅有南獅和北獅;此外尚有舞麒麟、貔貅、花車、飄色、羽扇舞、舞蹈、古人扮演、樂隊表演等。一些隊伍會攜同上屆抽得的花炮一同巡遊,花炮是一座以竹枝搭成的還神花牌,作用是進香及還神。一般有三十個,大小不一,依次序由第一炮至第廿九炮,及第壹一炮;普遍認為第一炮為財炮,喻意旺財,第二炮為丁炮,喻意旺丁,而第三炮是最重要的,名丁財炮,旺丁又旺財,是為「炮皇」,也是全場最大的花炮。各座花牌上掛滿傳統的裝飾物,如黃薑、瓷像、代表古典人物的小公仔、紅布、花燈、花魚、金銀玉器等,也會有一些代表吉祥好運的物件。從前區內習俗,村內有人家添丁就會在還神的花牌上掛上黃薑表示,是為「種薑」的習俗;此外如村民遇有特別喜慶事情,也會在花炮上放上代表的物件,或者另做一支「喜炮」還神,同樣是代表感謝天后娘娘的賜予。還神的花炮會由村內的壯丁抬著護送到天后廟,在拜過天后廟後交給大會,是為「還炮」。上午巡遊結束後,下午會在天后廟前舉行「抽炮」儀式,將由各村花炮會與會社還神送來的花炮,以抽籤方式重新分配予各村或會社。回顧戰前是搶炮的,用火藥將代表各號花炮的竹枝射上天空後落地,搶到竹枝的可獲得代表的花炮;1949年後改以抽籤方式分配花炮,抽得花炮的花炮會或會社領炮後拜過天后廟,便會抬著花炮回村內或會社慶祝,及將花炮上的吉祥物如黃薑等拆下供會員競投,所得金額會用作下年度巡遊及製作花炮的經費。到下一年抽得花炮的隊伍會再做一支同號的花炮,送回天后廟還神及還炮、再抽炮,這個程序循環不息。花炮代表吉祥與好運勢,經抽籤方式在區內村落或會社流傳,而村民遇有喜事,將代表的吉祥物隨花炮送還天后,除表示謝意外,吉祥物會傳到同鄉的其他村會,喻意將好運氣(如添丁等事)傳給同鄉他人,這種習俗反映出十八鄉各村有福同享的精神。

相片

相片

 花炮是一座竹枝搭成的花牌,上掛滿傳統飾物與吉祥物。

炮皇丁財炮,看有多大,至少有二十呎高,全場最大。 

 

 

相片

相片

花炮掛上一串串的黃薑,顯示還炮的村落今年添了不少男丁。

時鐘從前是泊來貢品,代表寶物,配上鳳凰表示無寶不落。

  

相片

相片

花炮上的瓷像與古人公仔,代表戲劇表演供神祗欣賞。 

 花炮上的吉祥飾物,有通寶金錢、花燈、錦鋰等。

今年的天后誕會景巡遊定於西曆4月25日即農曆三月廿三日上午舉行,而早於前一天晚上9時起已開始還神及還花炮儀式,當晚11時由各村代表於天后廟上頭柱香及拜神,之後舉行「喊禮」及「讀祝文」等儀式。翌日上午10時開始巡遊,巡遊隊伍分別於鳳琴街小巴站及建德街集合出發,經合益路、大棠路進入教育路,由教育路到達元朗大球場。今年參加的巡遊隊伍共有三十隊,大部份是以村為單位的花炮會,另外有多個武術會及香港新界工商業總會參加;人數報稱最多的一隊是塘頭埔村宏仁堂,達350人;另外十八鄉聯福堂花炮會、深涌村同慶堂及沙埔村花炮會三隊均報稱有300人;全部隊伍巡遊總人數超過4,500人之多。

相片

相片

 位於鳳琴街小巴站的集合地點,時間尚早,參與巡遊人士忙於準備。

沙埔村花炮會除了舞龍舞獅外,還扮演這種巨型人偶,一眾神像待命中。 

 

 

相片

相片

 比人還要高的獅頭你見過未,不過怎樣舞動呢?

 哦!有兔耳的獅頭見過未?基因改造新品種?

 

 

相片

相片

香港新界工商業總會的花鼓舞隊伍,出發前來個集體照。 

那邊歐陽顯威步操聯盟與香港步操樂隊聯盟也在出發前大合照。 

 

 

相片

相片

 上午九時半建德街的集合點已是人頭湧湧,巡遊隊伍已準備就緒。

在街上早已擠滿密麻麻觀眾,老人家更是擔櫈仔、擺頭位。 

巡遊隊伍由警察銀樂隊開路,領頭的是上年抽得第三炮的聯福堂花炮會,全隊三百人一身紅衣紅褲舞龍舞獅,還有舞麒麟及雜耍;接著是香港新界工商業總會的花鼓舞和啦啦隊;之後是大棠村花炮會,表演有飄色、太極扇舞,連荔枝山莊的牛車也拉來助慶,隊伍中還有外國人打著城鄉共融的橫額。今年很多巡遊隊伍參加的人數很多,可能是放假的關係。人多龍就多啦,今年出現的大小龍超過十條龍以上,有些還是今年開光的新龍。舞龍是新界鄉村節慶的熱鬧傳統,含意有祁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舞龍一定要人多,最少廿多人,最多三十多人,還要有多倍人手準備接力,舞龍講求節奏一致,若舞者氣力不繼就一定要換人接上,不然就斷龍啦!圍村強調男丁多,舞龍可以顯示同村兄弟團結的表現。此外舞獅多就不用說,金獅銀獅和劉關張三獅都有,還有白獅,倒是麒麟只有一隻,成了瀕危物種!巡遊隊伍當然少不了潮僑英歌隊,還有步操及樂隊表演、旗舞、八仙到賀,逢吉鄉花炮會更請來大戲老官助慶,節目豐富。

相片

相片

 一陣悠揚的風笛聲表示會景巡遊正式開始,開路的是警察銀樂隊。

 領頭的是大旗嶺聯福堂花炮會,送還的第三炮太大,要斜躺由壯丁推著。

 

 

相片

相片

 推著第三炮的鄉村壯丁變了南亞裔亞星?天后誕巡遊不分中外普天同慶。

 聯福堂花炮會全隊健兒紅衣紅褲,舞的彩龍更是今年剛開光的新龍。

 

 

相片

相片

 大棠村花炮會的巡行隊伍中竟出現西洋人!何止城鄉共融,應是種族共融。

 元朗潮僑花炮會的英歌隊,熱切期待,沒見在街上表演英歌舞有點失望。

 

 

相片

相片

 下攸田村福慶堂舞的藍色彩龍,也是剛開光的新龍,夠靚嗎?

 大江埔聯慶堂舞的彩龍最親民,一於任觀眾觸摸,摸到有福。

 

 

相片

相片

 天后生日當然少不了八仙賀壽,白眉冠城武術龍獅會致意。

步操隊伍有步操及樂隊表演,又有旗舞,使人眼前一亮。 

 

 

相片

相片

 田寮村四慶堂,「四慶」意謂「四姓和諧共存」,可見村內姓氏之多。

 元朗舊墟花炮會,從前舊墟是鄧族管理,今天則一笑泯恩仇,齊齊玩囉。

 

 

相片

相片

金龍獻瑞、如意吉祥,十八鄉塘頭埔村宏仁堂致意。 

 山貝村仁興堂舞的兩頭獅,紅白和紫白,非常搶眼。

 

 

相片

相片

 逢吉鄉鄉事上歸錦田鄉,天后誕一樣跨地區參加,並請來大劇老官助慶。

逢吉鄉花炮會的獅隊,扮演引獅的「大頭佛」比獅還多,還有蚌精做配角。 

 

 

相片

相片

 天水圍何成花炮會,天水圍在鄉事上歸屬屏山鄉,天后誕一樣來橕場。

十八鄉水蕉老圍合慶堂的紅黑色大龍,加上舞龍健兒一身橙衣,尤如火龍。 

 

 

相片

相片

錦田鄉沙埔村花炮會的神像人偶造型,走入觀眾中和人握手,降福百姓。 

 沙埔村花炮會的表演很多,舞大小龍及舞獅,看舞的大龍翻滾多靈活。

 

 

相片

相片

沙埔村花炮會的特備節目「頭頂大旗」,犀利!觀眾切勿模仿。 

元朗菜農花炮會巡遊隊伍中的民初小鳳仙扮相,甚是可愛。 

 

 

相片

相片

 十八鄉水蕉老圍曾亮生堂花炮會,今次真是一條火龍。

 馬田壆村花炮會壓軸節目「舞大旗」,一個字「勁」。

到達元朗大球場的巡遊隊伍依次序進入球場在嘉賓臺前表演。自1963年會景巡遊成為官民合辦的活動後,歷屆巡遊均會邀請政府主要官員出任主要嘉賓。表演完畢後離場繼續出發,進入馬田路轉入大樹下東路,最終目的地是位於大旗嶺的大樹下天后廟。巡遊隊伍到達天后廟後依次序進香及還神,先拜大樹將軍,再拜正殿天后,在廟前舞龍舞獅及表演答謝神恩,攜有花炮的隊伍由壯丁抬著向正殿叩拜,還炮後巡遊才算完結。今年天后誕巡遊另一特色是多了很多南亞裔人士及外籍人士參加。近年很多南亞裔人士遷入新界鄉村居住,逐漸融入社區而成為巡遊一份子。而戰後許多新界居民均會到外地工作,移民的也很多,但每年天后誕均見有原鄉民回流的情況,他們藉天后誕回來探親和參加巡遊,連他們的外籍配偶與子女、甚至外籍朋友也邀來一併參與,實行不分中外,普天同慶。

相片

相片

 巡遊隊伍離開元朗大會堂後沿大樹下東路往天后廟,看進香隊伍人山人海。

到達大樹下天后廟後各隊伍排隊進香還神,未輪到的只有等等,好熱呀! 

 

 

相片

相片

 終於輪到入場進香了,先拜大樹將軍,看馬田村尚武堂兩條幼獅多虔誠。

花炮就是這樣由壯丁們抬著到天后廟還炮,抬炮者馬田村尚武堂是也。 

 

 

相片

相片

 合得來花炮會劉關張三獅匯演,黑白的是張飛獅,黃彩的是劉備獅,紅黑的是關羽獅。

 南北少林梁冠華國術龍獅麒麟總會的獅隊,三隻彩藍色獅非常悅目,正向天后廟正殿叩拜。

 

 

相片

相片

 沙埔村花炮會舞龍拜天后,不止在廟外,還整條龍入廟,難度當然高。

 舞龍珠引龍的竟是兩名少女,其中一個更是洋人,誰說新界鄉村重男輕女!

 

 

相片

相片

 菜農花炮會送到天后廟還神的「喜炮」,不知有何喜事。

 菜農花炮會打鼓的鼓手也是女將一名,正是巾幗不讓鬚眉。

巡遊完畢後下午舉行花炮抽炮儀式,大會的抽炮安排是先在天后誕前由各花炮會或村會認購一定數量的「炮票」,購票越多當然抽中的機會越大。抽炮當日大會準備有三十個「炮膽」,每個炮膽是紅色紙封套內藏有花炮炮號,由嘉賓抽出每個炮膽中籤的炮票,持有抽中炮票的村民領到炮膽後當眾取出炮號,便是所得的花炮。今年抽炮儀式原定下午二時舉行,因還神表演耗時太久延至三時多才開始。負責抽炮的嘉賓有民政事務專員楊德強太平紳士、元朗地政專員張家樂先生及元朗警區指揮官嘉宏禮總警司。先由嘉賓請出天后分身抬到廟前對出涼亭,在天后像前抽炮。結果是今年抽得第三炮者為瓦窰頭村福勝堂,下年再見。

相片

相片

 天后娘娘出巡!抬轎的洋人正是元朗警區指揮官嘉宏禮總警司。

 抽炮歷年均會在廟前涼亭舉行,安頓完天后娘娘分身後正式抽炮。

 

 

相片

相片

手持炮票的鄉民,心願當然是抽到第三炮啦! 

 抽到花炮的村會由壯丁領炮,再到正殿叩謝。

 

 

相片

相片

這邊謝炮不止抬著花炮叩拜,還有舞獅,領炮者馬田壆村花炮會。 

 大圍村花炮會今年抽得三支花炮,高興非常,一於衝場叩拜。


交通路線相片

交通工具

 交通說明

 

復康巴士 

到達元朗市上落。

相片
到達元朗大旗旗大樹下天后廟上落。 
港鐵西鐵線元朗站下車,E、F、G出口出,橫過青山公路到達鳳琴街。
西鐵線元朗站街道圖:http://www.mtr.com.hk/ch/customer/services/system_map.html

相片

西鐵線朗屏站下車,B出口出,沿行人天橋到達元朗大馬路,再到教育路。
西鐵線朗屏站街道圖:http://www.mtr.com.hk/ch/customer/services/system_map.html
港鐵車站為殘疾人士而設的設施:http://www.mtr.com.hk/ch/customer/services/free_search.php

港鐵巴士及接駁巴士指南 (PDF):https://www.mtr.com.hk/archive/ch/pdf/fam2018/MTR_MTR%20Bus.pdf

九龍巴士元朗(西)巴士總站:54、64K、68M、77K、968

 

元朗市中心:53、54、64K、64P、68M、68X、76K、77K、268B、269D、276、276P、968、B1、E34、N30
九巴路線搜尋:http://www.kmb.hk/tc/
小巴73號往大樹下天后廟 

無障礙設施相片
無障礙設施,因為會景巡遊的範圍非常大,函蓋半個元朗市,而觀看的地點選擇甚多,只能概括而論。在交通方面,元朗市今天的交通配套已非常完善,有集體運輸鐵路可達,另外有多條巴士路線往來市區,路線多配有低地台巴士,所以到元朗已是很方便了。乘坐港鐵西鐵線應該是最無障礙的交通工具,下車的車站是元朗站及朗屏站。元朗站出閘後請選F出口往新元朗中心,F出口的梯級設有輪椅升降台;由新元朗中心向青山公路的L2出口連接有行人天橋,經行人天橋橫過青山公路取道往鳳攸北街的斜道,到達鳳翔路的巡遊起點。而於朗屏站下車後到B出口,取道往元朗廣場的行人天橋,經過元朗廣場取道L2出口橫過元朗大馬路,隔一條街就是教育路的巡遊路線;而巴士一般在元朗大馬路下車均可到達教育路。觀眾到了巡遊起點或教育路均可在街上觀看巡遊,並無限制。倒是往大樹下天后廟的交通有點困難,因為只有小巴往來,而巡遊當日大樹下東路會擠滿進香人潮,連汽車路都擠滿人,小巴會停駛,駕車進入也很塞車,所以若要坐車到天后廟,宜在巡遊開始前,到天后廟進香或選定觀看位置,靜待巡遊隊伍進場,天后廟旁設有公廁,設有傷殘人士洗手間,衛生不錯,算是很方便了。

 相片

 相片

港鐵元朗站F出口連接新元朗中心的梯級通道,設有輪椅升降台。 

 位於鳳翔路小巴站巡遊起點設有公廁,設有傷殘人士洗手間。

 

 

 相片

相片

港鐵朗屏站B出口連接行人天橋,經過一段長的架空天橋可到達元朗廣場。 

 元朗廣場面向大馬路的L2出口連接行人天橋橫過汽車路,到達元朗大馬路。

 

 

相片

相片

 元朗大樹下天后廟前空地非常寬闊,是進香及還炮地點,入口無障礙。

 天后廟旁的公廁,傷殘人士洗手間衛生不錯。

無障礙評分級別:相片相片相片  ( 1為最差 ~ 5為最好 )


總結評語相片
元朗十八鄉一年一度的天后誕會景巡遊,歷史悠久,而且曾被定為本地最有特色的傳統節慶活動之一。雖然歷年的巡遊節目不外乎舞龍舞獅等,不過由一個社區組織的數千人巡遊活動,在本地確實少見。加上近年巡遊的節目也見創新,如舞獅的獅造型已不局限於傳統的南獅北獅,或劉關張三獅。事實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是元朗近百年逐漸演變出來的一種獨有的巡遊模式,放開宗教信仰因素,會景巡遊既流露出十八鄉的本土鄉土文化,同時也反映出新界在城市化下的社區變遷。所以有時間不妨來元朗看看巡遊,湊湊熱鬧之餘,不要忘了品嚐元朗地道美食,元朗盆菜與B仔涼粉呀!


本會無障礙調查網頁:
元朗大樹下天后廟: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1023
大樹下公廁: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1022
港鐵元朗站: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419
輕鐵元朗總站: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470
新元朗中心: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835
鳳翔路公廁: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2310
港鐵朗屏站: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420
元朗廣場: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1381


撰文:煮石山農(盧景堯) 

參考資料:
1.  2005-2006年度名師教研計劃:從天后誕出會巡遊看新界元朗十八鄉地域社會組織及現代意義報告 ( 第十五組)
   導師:張兆和教授 (上學期) 、廖迪生教授 (下學期)
   協調員:鄧永珊
   學員:劉翠琁、官小玲、馮貫中、司徒安兒
2.  由傳統節慶到旅遊節目:元朗會景巡遊之緣起及發展(1963-1971)    王肇枝中學  2008年
     作者:黎頌恩、梁子謙 、麥桂源、謝欣延

今期好去處來點新意,不是介紹好去處景點,而是介紹一個傳統的節日慶典,那就是天后誕。天后是南中國沿岸省份常見供奉的神靈,多是沿海漁民、水上人及在船上工作的人供奉的庇祐神靈。香港昔日是一個漁港,加上海岸線甚長,歷年建有不少天后廟,少說有六十間以上。每逢天后寶誕,很多天后廟均會舉辦慶祝活動,其中元朗、屯門和茶果嶺等地都有大型巡遊活動慶祝,非常熱鬧。而今次要介紹的是在元朗舉行的天后誕會景巡遊,因為元朗舉行的會景巡遊只在天后誕「正日」、即農曆三月廿三日當日舉行,不會遷就觀眾改在假日舉行,所以若天后誕正日是在上班的日子,要看就要請假了。今年的天后誕是好日子,剛好在復活節假期內,適逢其會當然要去湊熱鬧啦!


天后信仰在元朗相片
天后又稱天妃、水仙聖母、天上聖母,台灣及福建地區則稱為媽祖或馬祖,香港則尊稱為天后。天后原名林默娘,生於宋朝年間,出生日期是農曆三月廿三日,原是福建省莆田縣平海鄉湄洲島人士。據說林默娘於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重陽節登上湄洲一個山峰後昇仙,之後顯靈降福於民,當時有人建廟供奉,號曰「通賢靈女」。元朝時因多次顯靈庇護漕運海運,朝廷封號逐漸升格至天妃;明朝時剿滅倭寇戰事中相傳亦得到天妃庇蔭而大勝;至清康熙二十三年開始尊稱「天后」,封號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仁慈天后」,「后」為皇帝之正配,天后即是與天帝同級的神祇。

天后被尊為海上庇護女神,源於據說天后年幼時已能預測天氣,及在海難發生時施法救人;另外天后成年時遇有家鄉大旱,天后禱告後得降雨解困;因而歸納出天后的法力在於庇護漁民及鄉民。而天后廟多建於沿海地區,根據科技大學副教授廖迪生博士在研究天后信仰中指出天后廟的興建可能與天后神像的飄流有關,沿海居民相信在海邊發現飄流的天后神像,便是天后要在該地建廟的顯示方式。不過在內陸的天后廟也有,例如位於大埔林村的天后廟與位於元朗的十八鄉大樹下天后便是。只是元朗大樹下天后廟原也是位於海邊的,數百年前元朗是臨近海濱的地區。根據廟內碑文<重修天后古廟碑記>記載三百年前元朗有河道連接,河道中一平地有一大樹,大樹西面稱「蛋家灣」、東面稱「蛋家埔」,當地漁民在大樹下建小廟供奉天后,祈求出海平安。之後元朗西面海灣逐漸變成陸地,有農民遷入耕種,之後大橋墩市建立,人口增加形成多條村落。碑文亦指出元朗十八鄉之名也是與大樹下天后廟有關,當年在元朗居住的雜姓村落因要與元朗鄧族抗衡,遂結成鄉約同盟,並在廟前起誓結盟,當年參與結盟的共有十八條村,因而稱為「十八鄉」;當然現時歸屬十八鄉鄉事的村落已不止十八條村,不過大樹下天后廟一直是維繫十八鄉各村落團結的重要信仰中心,這是區內居民敬拜天后的另一個深層意義,因此天后廟歷次重修擴建也是由十八鄉各村募集經費而成,而每年的天后誕更是區內重要日子,各村會組成「進香」隊伍往天后廟「還神」,逐漸形成現時的會景巡遊。

說起大樹下天后廟也是歷史悠久的,根據李淑賢在<香港的天后敬拜—元朗十八鄉天后誕個案研究>一文中指出,大樹下天后廟建於明末年間(公元1639年),當年建廟時因廟側有一株大樹而得名。當初天后廟只是小廟一座,之後成為十八鄉的聯鄉廟宇後,廟宇擴建成三廳結構,佈局與當時的衙門相似。道光年間天后廟再次擴建為五間廳,光緒年間重修時增設永安社而成七間結構。現時天后廟保留兩進五間廊式建築,主建築為三殿並排,由左至右分別為英勇祠、正殿及永安社。英勇祠供奉因保鄉衛族而殉難的鄉民神位,包括於1899年抗英戰事中犧牲的鄉民;正殿供奉天后及一眾偏神如觀音、韋陀、太歲、財神等,另外廟前供奉大樹將軍;永安社則是私塾,原是供鄉民子弟讀書的地方,現只供奉文武二帝。正殿內古鐘立於清咸豐十年,此外廟內尚有不少碑文與扁額,其中有顯示大樹下天后廟曾是十八鄉的政治中心,發揮著如同衙門的功能。所以就算不是來進香參拜天后,到大樹下天后廟參觀更能令人瞭解十八鄉以至元朗地區幾百年的鄉事變遷,是認識本土文化值得一遊的古蹟名勝。

相片

相片

 元朗大樹下天后廟因廟側有一株大樹而得名,看這棵老榕樹有多大。

   現時天后廟的建築保留兩進五間廊式建築,在廟宇來說規模是很大的。 

 

 

相片

相片

 天后廟正殿,供奉天后娘娘外,還有其他偏神坐鎮,甚具包容精神。

   既供奉觀音菩薩,當然也有觀音借庫,同是農曆正月廿六日通宵服務。

 

 

相片

相片

 廟側廳的英勇祠,供奉過往因保鄉衛族而犧牲的鄉民神位,視為先烈。

 永安社是廟宇附設的私塾,反映清代鄉民重視科舉與功名的觀念。

 

 

相片

相片

 廟前供奉的「大樹將軍之神」,其生平不詳,善男信女一樣照拜。

 廟前設有三個「神奇共震龍洗」銅盤,用手掌摩擦兩弦銅盤內水會產生水花,幾好玩。


元朗會景巡遊相片
回顧從前元朗天后誕巡遊是沒有機構組織的集體巡遊,只是各村的花炮會或村民各自到天后廟進香及還神,直至1963年才成為官民合辦的節慶活動,並成為政府重點宣傳的本地旅遊活動。1971年香港政府新聞處更將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與長洲搶包山定位為當時香港的兩大中國節慶。猶記得筆者七十年代在元朗讀書的時候,那時最愛的就是天后誕了。那年頭天后誕正日元朗各區的中小學均放假,因為要配合會景巡遊,警方會封閉元朗大馬路及大棠路,大部份巴士均會停駛,學生當然上不了課,而且學生們不是去看巡遊表演,就是參加巡遊,沒有學生會來上課,索性放假好了。當年看巡遊就站在街上看,沿大馬路兩旁都擠滿觀眾,人山人海場面熱鬧。巡遊隊伍由元朗東的雞地出發,沿元朗大馬路巡行及停頓表演,一直至元朗大球場為嘉賓表演完後,轉向往位於大棠大旗嶺的大樹下天后廟進發。當年巡遊表演除了打鑼打鼓舞龍舞獅外,個人最愛看的就是潮僑花炮會的「英歌隊」了。潮僑英歌舞是集戲劇、舞蹈、武術於一爐的潮汕傳統表演,由男丁扮演《水滸傳》中的108名好漢,人人面上畫上面譜,穿上彩色舞服,兩手持著彩色木棒(英歌槌)配合鑼鼓聲與海螺號的節拍互相敲擊,一邊翻舞一邊發出雄宏的吆喝聲,演出粗獷奔放的舞姿。這種百人齊舞的場面現今已不復見,連巡遊規模也變了,當元朗雞地變了新元朗中心及西鐵元朗站、元朗大馬路建了輕便鐵路系統,巡遊改在教育路舉行,還好熱鬧氣氛仍在。

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歷年均由十八鄉鄉事委員會統籌參與的巡遊隊伍巡遊及進香次序,參與的隊伍以區內的花炮會為主,花炮會是一個以慶祝天后誕為目的而成立的民間組織,一般以村為單位;此外尚有同鄉會、商會、農會以及武術會等民間會社組成的巡遊隊伍參加。上述花炮會及居民會社組織村民成隊進香及表演,每隊人數由數十人至二、三百人不等,表演項目主要為舞龍與舞獅,龍有七彩金龍、金龍和銀龍,獅有南獅和北獅;此外尚有舞麒麟、貔貅、花車、飄色、羽扇舞、舞蹈、古人扮演、樂隊表演等。一些隊伍會攜同上屆抽得的花炮一同巡遊,花炮是一座以竹枝搭成的還神花牌,作用是進香及還神。一般有三十個,大小不一,依次序由第一炮至第廿九炮,及第壹一炮;普遍認為第一炮為財炮,喻意旺財,第二炮為丁炮,喻意旺丁,而第三炮是最重要的,名丁財炮,旺丁又旺財,是為「炮皇」,也是全場最大的花炮。各座花牌上掛滿傳統的裝飾物,如黃薑、瓷像、代表古典人物的小公仔、紅布、花燈、花魚、金銀玉器等,也會有一些代表吉祥好運的物件。從前區內習俗,村內有人家添丁就會在還神的花牌上掛上黃薑表示,是為「種薑」的習俗;此外如村民遇有特別喜慶事情,也會在花炮上放上代表的物件,或者另做一支「喜炮」還神,同樣是代表感謝天后娘娘的賜予。還神的花炮會由村內的壯丁抬著護送到天后廟,在拜過天后廟後交給大會,是為「還炮」。上午巡遊結束後,下午會在天后廟前舉行「抽炮」儀式,將由各村花炮會與會社還神送來的花炮,以抽籤方式重新分配予各村或會社。回顧戰前是搶炮的,用火藥將代表各號花炮的竹枝射上天空後落地,搶到竹枝的可獲得代表的花炮;1949年後改以抽籤方式分配花炮,抽得花炮的花炮會或會社領炮後拜過天后廟,便會抬著花炮回村內或會社慶祝,及將花炮上的吉祥物如黃薑等拆下供會員競投,所得金額會用作下年度巡遊及製作花炮的經費。到下一年抽得花炮的隊伍會再做一支同號的花炮,送回天后廟還神及還炮、再抽炮,這個程序循環不息。花炮代表吉祥與好運勢,經抽籤方式在區內村落或會社流傳,而村民遇有喜事,將代表的吉祥物隨花炮送還天后,除表示謝意外,吉祥物會傳到同鄉的其他村會,喻意將好運氣(如添丁等事)傳給同鄉他人,這種習俗反映出十八鄉各村有福同享的精神。

相片

相片

 花炮是一座竹枝搭成的花牌,上掛滿傳統飾物與吉祥物。

炮皇丁財炮,看有多大,至少有二十呎高,全場最大。 

 

 

相片

相片

花炮掛上一串串的黃薑,顯示還炮的村落今年添了不少男丁。

時鐘從前是泊來貢品,代表寶物,配上鳳凰表示無寶不落。

  

相片

相片

花炮上的瓷像與古人公仔,代表戲劇表演供神祗欣賞。 

 花炮上的吉祥飾物,有通寶金錢、花燈、錦鋰等。

今年的天后誕會景巡遊定於西曆4月25日即農曆三月廿三日上午舉行,而早於前一天晚上9時起已開始還神及還花炮儀式,當晚11時由各村代表於天后廟上頭柱香及拜神,之後舉行「喊禮」及「讀祝文」等儀式。翌日上午10時開始巡遊,巡遊隊伍分別於鳳琴街小巴站及建德街集合出發,經合益路、大棠路進入教育路,由教育路到達元朗大球場。今年參加的巡遊隊伍共有三十隊,大部份是以村為單位的花炮會,另外有多個武術會及香港新界工商業總會參加;人數報稱最多的一隊是塘頭埔村宏仁堂,達350人;另外十八鄉聯福堂花炮會、深涌村同慶堂及沙埔村花炮會三隊均報稱有300人;全部隊伍巡遊總人數超過4,500人之多。

相片

相片

 位於鳳琴街小巴站的集合地點,時間尚早,參與巡遊人士忙於準備。

沙埔村花炮會除了舞龍舞獅外,還扮演這種巨型人偶,一眾神像待命中。 

 

 

相片

相片

 比人還要高的獅頭你見過未,不過怎樣舞動呢?

 哦!有兔耳的獅頭見過未?基因改造新品種?

 

 

相片

相片

香港新界工商業總會的花鼓舞隊伍,出發前來個集體照。 

那邊歐陽顯威步操聯盟與香港步操樂隊聯盟也在出發前大合照。 

 

 

相片

相片

 上午九時半建德街的集合點已是人頭湧湧,巡遊隊伍已準備就緒。

在街上早已擠滿密麻麻觀眾,老人家更是擔櫈仔、擺頭位。 

巡遊隊伍由警察銀樂隊開路,領頭的是上年抽得第三炮的聯福堂花炮會,全隊三百人一身紅衣紅褲舞龍舞獅,還有舞麒麟及雜耍;接著是香港新界工商業總會的花鼓舞和啦啦隊;之後是大棠村花炮會,表演有飄色、太極扇舞,連荔枝山莊的牛車也拉來助慶,隊伍中還有外國人打著城鄉共融的橫額。今年很多巡遊隊伍參加的人數很多,可能是放假的關係。人多龍就多啦,今年出現的大小龍超過十條龍以上,有些還是今年開光的新龍。舞龍是新界鄉村節慶的熱鬧傳統,含意有祁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舞龍一定要人多,最少廿多人,最多三十多人,還要有多倍人手準備接力,舞龍講求節奏一致,若舞者氣力不繼就一定要換人接上,不然就斷龍啦!圍村強調男丁多,舞龍可以顯示同村兄弟團結的表現。此外舞獅多就不用說,金獅銀獅和劉關張三獅都有,還有白獅,倒是麒麟只有一隻,成了瀕危物種!巡遊隊伍當然少不了潮僑英歌隊,還有步操及樂隊表演、旗舞、八仙到賀,逢吉鄉花炮會更請來大戲老官助慶,節目豐富。

相片

相片

 一陣悠揚的風笛聲表示會景巡遊正式開始,開路的是警察銀樂隊。

 領頭的是大旗嶺聯福堂花炮會,送還的第三炮太大,要斜躺由壯丁推著。

 

 

相片

相片

 推著第三炮的鄉村壯丁變了南亞裔亞星?天后誕巡遊不分中外普天同慶。

 聯福堂花炮會全隊健兒紅衣紅褲,舞的彩龍更是今年剛開光的新龍。

 

 

相片

相片

 大棠村花炮會的巡行隊伍中竟出現西洋人!何止城鄉共融,應是種族共融。

 元朗潮僑花炮會的英歌隊,熱切期待,沒見在街上表演英歌舞有點失望。

 

 

相片

相片

 下攸田村福慶堂舞的藍色彩龍,也是剛開光的新龍,夠靚嗎?

 大江埔聯慶堂舞的彩龍最親民,一於任觀眾觸摸,摸到有福。

 

 

相片

相片

 天后生日當然少不了八仙賀壽,白眉冠城武術龍獅會致意。

步操隊伍有步操及樂隊表演,又有旗舞,使人眼前一亮。 

 

 

相片

相片

 田寮村四慶堂,「四慶」意謂「四姓和諧共存」,可見村內姓氏之多。

 元朗舊墟花炮會,從前舊墟是鄧族管理,今天則一笑泯恩仇,齊齊玩囉。

 

 

相片

相片

金龍獻瑞、如意吉祥,十八鄉塘頭埔村宏仁堂致意。 

 山貝村仁興堂舞的兩頭獅,紅白和紫白,非常搶眼。

 

 

相片

相片

 逢吉鄉鄉事上歸錦田鄉,天后誕一樣跨地區參加,並請來大劇老官助慶。

逢吉鄉花炮會的獅隊,扮演引獅的「大頭佛」比獅還多,還有蚌精做配角。 

 

 

相片

相片

 天水圍何成花炮會,天水圍在鄉事上歸屬屏山鄉,天后誕一樣來橕場。

十八鄉水蕉老圍合慶堂的紅黑色大龍,加上舞龍健兒一身橙衣,尤如火龍。 

 

 

相片

相片

錦田鄉沙埔村花炮會的神像人偶造型,走入觀眾中和人握手,降福百姓。 

 沙埔村花炮會的表演很多,舞大小龍及舞獅,看舞的大龍翻滾多靈活。

 

 

相片

相片

沙埔村花炮會的特備節目「頭頂大旗」,犀利!觀眾切勿模仿。 

元朗菜農花炮會巡遊隊伍中的民初小鳳仙扮相,甚是可愛。 

 

 

相片

相片

 十八鄉水蕉老圍曾亮生堂花炮會,今次真是一條火龍。

 馬田壆村花炮會壓軸節目「舞大旗」,一個字「勁」。

到達元朗大球場的巡遊隊伍依次序進入球場在嘉賓臺前表演。自1963年會景巡遊成為官民合辦的活動後,歷屆巡遊均會邀請政府主要官員出任主要嘉賓。表演完畢後離場繼續出發,進入馬田路轉入大樹下東路,最終目的地是位於大旗嶺的大樹下天后廟。巡遊隊伍到達天后廟後依次序進香及還神,先拜大樹將軍,再拜正殿天后,在廟前舞龍舞獅及表演答謝神恩,攜有花炮的隊伍由壯丁抬著向正殿叩拜,還炮後巡遊才算完結。今年天后誕巡遊另一特色是多了很多南亞裔人士及外籍人士參加。近年很多南亞裔人士遷入新界鄉村居住,逐漸融入社區而成為巡遊一份子。而戰後許多新界居民均會到外地工作,移民的也很多,但每年天后誕均見有原鄉民回流的情況,他們藉天后誕回來探親和參加巡遊,連他們的外籍配偶與子女、甚至外籍朋友也邀來一併參與,實行不分中外,普天同慶。

相片

相片

 巡遊隊伍離開元朗大會堂後沿大樹下東路往天后廟,看進香隊伍人山人海。

到達大樹下天后廟後各隊伍排隊進香還神,未輪到的只有等等,好熱呀! 

 

 

相片

相片

 終於輪到入場進香了,先拜大樹將軍,看馬田村尚武堂兩條幼獅多虔誠。

花炮就是這樣由壯丁們抬著到天后廟還炮,抬炮者馬田村尚武堂是也。 

 

 

相片

相片

 合得來花炮會劉關張三獅匯演,黑白的是張飛獅,黃彩的是劉備獅,紅黑的是關羽獅。

 南北少林梁冠華國術龍獅麒麟總會的獅隊,三隻彩藍色獅非常悅目,正向天后廟正殿叩拜。

 

 

相片

相片

 沙埔村花炮會舞龍拜天后,不止在廟外,還整條龍入廟,難度當然高。

 舞龍珠引龍的竟是兩名少女,其中一個更是洋人,誰說新界鄉村重男輕女!

 

 

相片

相片

 菜農花炮會送到天后廟還神的「喜炮」,不知有何喜事。

 菜農花炮會打鼓的鼓手也是女將一名,正是巾幗不讓鬚眉。

巡遊完畢後下午舉行花炮抽炮儀式,大會的抽炮安排是先在天后誕前由各花炮會或村會認購一定數量的「炮票」,購票越多當然抽中的機會越大。抽炮當日大會準備有三十個「炮膽」,每個炮膽是紅色紙封套內藏有花炮炮號,由嘉賓抽出每個炮膽中籤的炮票,持有抽中炮票的村民領到炮膽後當眾取出炮號,便是所得的花炮。今年抽炮儀式原定下午二時舉行,因還神表演耗時太久延至三時多才開始。負責抽炮的嘉賓有民政事務專員楊德強太平紳士、元朗地政專員張家樂先生及元朗警區指揮官嘉宏禮總警司。先由嘉賓請出天后分身抬到廟前對出涼亭,在天后像前抽炮。結果是今年抽得第三炮者為瓦窰頭村福勝堂,下年再見。

相片

相片

 天后娘娘出巡!抬轎的洋人正是元朗警區指揮官嘉宏禮總警司。

 抽炮歷年均會在廟前涼亭舉行,安頓完天后娘娘分身後正式抽炮。

 

 

相片

相片

手持炮票的鄉民,心願當然是抽到第三炮啦! 

 抽到花炮的村會由壯丁領炮,再到正殿叩謝。

 

 

相片

相片

這邊謝炮不止抬著花炮叩拜,還有舞獅,領炮者馬田壆村花炮會。 

 大圍村花炮會今年抽得三支花炮,高興非常,一於衝場叩拜。


交通路線相片

交通工具

 交通說明

 

復康巴士 

到達元朗市上落。

相片
到達元朗大旗旗大樹下天后廟上落。 
港鐵西鐵線元朗站下車,E、F、G出口出,橫過青山公路到達鳳琴街。
西鐵線元朗站街道圖:http://www.mtr.com.hk/ch/customer/services/system_map.html

相片

西鐵線朗屏站下車,B出口出,沿行人天橋到達元朗大馬路,再到教育路。
西鐵線朗屏站街道圖:http://www.mtr.com.hk/ch/customer/services/system_map.html
港鐵車站為殘疾人士而設的設施:http://www.mtr.com.hk/ch/customer/services/free_search.php

港鐵巴士及接駁巴士指南 (PDF):https://www.mtr.com.hk/archive/ch/pdf/fam2018/MTR_MTR%20Bus.pdf

九龍巴士元朗(西)巴士總站:54、64K、68M、77K、968

 

元朗市中心:53、54、64K、64P、68M、68X、76K、77K、268B、269D、276、276P、968、B1、E34、N30
九巴路線搜尋:http://www.kmb.hk/tc/
小巴73號往大樹下天后廟 

無障礙設施相片
無障礙設施,因為會景巡遊的範圍非常大,函蓋半個元朗市,而觀看的地點選擇甚多,只能概括而論。在交通方面,元朗市今天的交通配套已非常完善,有集體運輸鐵路可達,另外有多條巴士路線往來市區,路線多配有低地台巴士,所以到元朗已是很方便了。乘坐港鐵西鐵線應該是最無障礙的交通工具,下車的車站是元朗站及朗屏站。元朗站出閘後請選F出口往新元朗中心,F出口的梯級設有輪椅升降台;由新元朗中心向青山公路的L2出口連接有行人天橋,經行人天橋橫過青山公路取道往鳳攸北街的斜道,到達鳳翔路的巡遊起點。而於朗屏站下車後到B出口,取道往元朗廣場的行人天橋,經過元朗廣場取道L2出口橫過元朗大馬路,隔一條街就是教育路的巡遊路線;而巴士一般在元朗大馬路下車均可到達教育路。觀眾到了巡遊起點或教育路均可在街上觀看巡遊,並無限制。倒是往大樹下天后廟的交通有點困難,因為只有小巴往來,而巡遊當日大樹下東路會擠滿進香人潮,連汽車路都擠滿人,小巴會停駛,駕車進入也很塞車,所以若要坐車到天后廟,宜在巡遊開始前,到天后廟進香或選定觀看位置,靜待巡遊隊伍進場,天后廟旁設有公廁,設有傷殘人士洗手間,衛生不錯,算是很方便了。

 相片

 相片

港鐵元朗站F出口連接新元朗中心的梯級通道,設有輪椅升降台。 

 位於鳳翔路小巴站巡遊起點設有公廁,設有傷殘人士洗手間。

 

 

 相片

相片

港鐵朗屏站B出口連接行人天橋,經過一段長的架空天橋可到達元朗廣場。 

 元朗廣場面向大馬路的L2出口連接行人天橋橫過汽車路,到達元朗大馬路。

 

 

相片

相片

 元朗大樹下天后廟前空地非常寬闊,是進香及還炮地點,入口無障礙。

 天后廟旁的公廁,傷殘人士洗手間衛生不錯。

無障礙評分級別:相片相片相片  ( 1為最差 ~ 5為最好 )


總結評語相片
元朗十八鄉一年一度的天后誕會景巡遊,歷史悠久,而且曾被定為本地最有特色的傳統節慶活動之一。雖然歷年的巡遊節目不外乎舞龍舞獅等,不過由一個社區組織的數千人巡遊活動,在本地確實少見。加上近年巡遊的節目也見創新,如舞獅的獅造型已不局限於傳統的南獅北獅,或劉關張三獅。事實上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是元朗近百年逐漸演變出來的一種獨有的巡遊模式,放開宗教信仰因素,會景巡遊既流露出十八鄉的本土鄉土文化,同時也反映出新界在城市化下的社區變遷。所以有時間不妨來元朗看看巡遊,湊湊熱鬧之餘,不要忘了品嚐元朗地道美食,元朗盆菜與B仔涼粉呀!


本會無障礙調查網頁:
元朗大樹下天后廟: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1023
大樹下公廁: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1022
港鐵元朗站: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419
輕鐵元朗總站: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470
新元朗中心: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835
鳳翔路公廁: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2310
港鐵朗屏站: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420
元朗廣場: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1381


撰文:煮石山農(盧景堯) 

參考資料:
1.  2005-2006年度名師教研計劃:從天后誕出會巡遊看新界元朗十八鄉地域社會組織及現代意義報告 ( 第十五組)
   導師:張兆和教授 (上學期) 、廖迪生教授 (下學期)
   協調員:鄧永珊
   學員:劉翠琁、官小玲、馮貫中、司徒安兒
2.  由傳統節慶到旅遊節目:元朗會景巡遊之緣起及發展(1963-1971)    王肇枝中學  2008年
     作者:黎頌恩、梁子謙 、麥桂源、謝欣延

風調雨順天后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