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好去處
淨水參禪慈山行
上一期介紹了代表傳統中國文化的饒宗頤文化館。但上期鮮有提及的是饒宗頤先生除了是一名優秀的學者外,同時亦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佛教雖然源於印度,是外來宗教,但傳入中土後已和中華文化融合,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份,並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今期介紹一座佛教寺院慈山寺,慈山寺是一座弘揚漢傳佛教的寺院,但寺院以圓通方便的法門,為市民大眾提供一方學佛修持的淨土。所以不論是哪個佛教宗派,甚至不是佛教徒均可以到慈山寺參學禪修,淨化心靈;更可順道欣賞大埔吐露港一帶優美景色。
慈山看大千世界
慈山寺位於新界大埔汀角及船灣附近的洞梓,背靠八仙嶺,面臨船灣淡水湖,佔地約五十萬平方呎。由李嘉誠先生發心興建,2014年完工,2015年4月開放予公眾參學。慈山寺的建成,不含一點商業元素,所以不會提供骨灰龕存放服務或者發展成為旅遊景點。慈山寺全部經費、包括建築與日常營運的資金,均由李嘉誠基金會捐資承擔。
慈山寺旨在弘揚漢傳佛教,「相信眾生皆有佛性,能通過聞思修的學習,培養正知正見,斷除煩惱,成就福慧,從而得到真正的安樂」。慈山寺整座寺院的建築,雖然借鑒盛唐、北宋、遼金三個朝代的中國寺院建築風格,設計莊嚴古雅;但寺院各處均流露寧靜的氣氛,以及非常廣闊的空間感。這是慈山寺以「環境說法」的整體設計理念,寺院建築與四周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故不見大堆的佛像經書,四處都是可以供人靜思的道場。現代人生活忙碌,每天面對不少生活壓力;生活不如意只能借助娛樂減壓,結果讓自己更忙碌、更依賴物質生活,減壓只是流於表面。走在慈山寺只見幾座簡單的古建築,四處都是空盪盪的、無一絲的物質誘惑,足以使人淨化心靈,放下心中煩惱;更甚者可以培養個人心性,提昇個人心靈正能量,達至豐盛人生。
慈山寺除了廣開佛門,為信眾與大眾提供一個清淨無染的修行道場外;還致力開啟慈悲智慧之門,透過舉辦弘法修持,以及文化教育等活動,淨化大眾心靈,並服務社會,共建人間淨土。慈山寺弘法活動包括下列四大範疇:
修持:法會、茶禪、供水、抄經、禪修;
教育:佛學講座、佛學班;
文化:佛教研討會、出版佛教書刊;
公益:探訪年長僧侶、社區外展及青年關懷活動。
漢傳佛教以大乘慈悲精神為本,所以寺院內樹立了一尊全球第二高的戶外青銅合金觀音聖像。觀音大士大慈大悲,力承世間疾苦,以無邊智慧化度眾生,向為世人所崇奉。慈山寺的觀音聖像實際高76米,座北向南,立於三層高蓮花臺上,外表為白衣,代表純潔無染。觀音聖像法相慈祥,低眉俯視,寓意菩薩慈悲為懷;胸前懸掛瓔珞,衣帶迎風,祥和莊嚴;髮頂上有阿彌陀佛像,寓意無量神力庇佑眾生;右手持智慧寶珠--摩尼珠,左手持淨瓶,施灑淨水,清涼世界。除了觀音聖像外,慈山寺的主要建築物有高18米的大雄寶殿、彌勒殿、韋馱殿、地藏殿、藏經閣、禪堂、講堂、圖書館、齋堂、宿舍等。
值得留意的是前往慈山寺需要事前在網上預約登記,在預約的日期到寺出示預約電郵及參學編號方可進寺。另外最重要的是慈山寺並非旅遊景點,到寺參觀或學習(簡稱參學),均要保持安靜,及必須穿著莊重的服裝。若要瞭解在慈山寺參學時需要注意的事項,可以瀏覽網上預約的《條款及條件》:https://booking.tszshan.org/book/tnc/person。
地 址:香港新界大埔普門路88號
開放時間:早上九時半至下午五時
電 話:2123 8666
電 郵:info@tszshan.org
網 址:http://www.tszshan.org/home/new/
網上預約:http://booking.tszshan.org/
慈山寺建於吐露港八仙嶺山麓,景色優美,不是拜佛也可以是家庭旅行。 | 從慈山寺眺望吐露港,海上群峰起伏,景觀遼闊,使人心身頓感開朗。 |
|
|
進得了寺院迎面見到的是一片非常寬闊的露天空地,綠化水平很高。 | 抬頭一望是慈山寺的主體建築,仿古的木樓與高大的麻石牆,莊嚴肅穆。 |
|
|
寺院露天空地連接一條沿山坡而建的斜路,可以前往寺院各處。 | 沿斜路而上到達寺院第一度門「山門」,爬上梯級便可進入解脫門。 |
|
|
入解脫門放下「貪、嗔、痴」三毒;兩邊站著把關的是「哼哈二將」,不容耍無賴。 | 穿過解脫門回頭一看,門牌是「不二法門」,跳出「有二」的分別觀念,觀感頓時開竅。 |
|
|
放下煩惱、跳出困局,自然開懷,所以穿過山門後到達的廣場名為「歡喜地」。 | 種在歡喜地的「菩提樹」,修葺的形態很具特色,不知坐在樹下會否得道成佛。 |
|
|
走過歡喜地再上是「彌勒殿」,又稱「天王殿」,供奉彌勒佛及護法神四大天王。 | 彌勒殿背面是「韋陀殿」,供奉護法神韋陀,職司驅除邪魔外道及保護佛法。 |
|
|
彌勒殿前設有寬闊的蓮花池,盛放的蓮花在熱天中份外清新喜人。 | 彌勒殿兩邊分別是鐘樓及鼓樓,仿古建築,暮鼓晨鐘,發人深省。 |
|
|
慈山寺主體建築上層大堂設有「地藏殿」,供奉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地藏王菩薩。 | 寺院提供免費導賞團服務,由專人帶領遊寺及講解,參加者均使用無線聽筒收聽。 |
|
|
寺院大堂設有客堂招待訪客,客堂擺放的敲鐘,由法師敲鐘示意「過堂飯」開始,享用齋菜人士才進入膳堂。 | 過堂飯只供寺院僧侶及工作人員享用,飯後膳堂開放予公眾享用茶點,享用茶點時可按個人意願付費多少。 |
|
|
慈山寺並無齋菜出售,但在中午時份會向每位到寺參學人士免費派發素包一個。 | 客堂對出露天空地是「自在地」,實際是休閒茶座,遊人可以在此享用自攜食物。 |
彌勒殿背後是大雄寶殿前露天廣場,空曠的佈局使人有無盡的空間感覺。 | 從露天廣場看觀音聖像,構圖顯出人在大自然是何等渺小。 |
|
|
廣場一邊設有「藏經閣」,未見對外開放,不知可否借閱《四十二章經》。 | 寺院建築均為仿古風格,造工考究,不過重點是四處流露著祥和清靜的氣氛。 |
|
|
寺院最高位置是大雄寶殿,供奉如來佛祖、東方藥師佛、西方阿彌陀佛、阿難尊者、伽葉尊者及十八羅漢等佛像。 | 佛像身後是一幅巨大的《經變圖》,是臨摹敦煌莫高窟的壁畫,描繪西方極樂世界,畫功非常細緻,顏色鮮艷奪目。 |
漢傳佛教的盛傳
佛教現被視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於遠古印度迦毘羅衛國(現在的尼泊爾)。大約於西元前6世紀迦毘羅衛國太子悉達多·喬達摩在畢缽羅樹(佛教信徒尊稱菩提樹)下悟道,並在恆河兩岸向人傳教;之後信眾漸多,逐漸形成佛教。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一般認為約在西漢末年、東漢初年,由西域傳入中國。根據記載,西漢哀帝年間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獲口述傳授《浮屠經》。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明帝曾派人到西域迎接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兩位高僧到洛陽,帶來佛經和佛像。漢明帝在洛陽興建白馬寺供兩位高僧居住,是為中國第一座佛寺。兩位高僧在白馬寺翻譯出中國第一部佛經《四十二章經》。但漢朝儒學興盛,佛教的發展不大。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發展逐漸普及;西晉時官方與民間均有信奉佛教;東晉時有高僧法顯往天竺取經,帶回不少佛經著作;北朝時的統治者多提倡佛教;梁武帝更篤信佛法,在位時多次出家為僧。唐朝雖以道教為國教,但佛教亦受到推崇。唐代初年有玄奘大師西行求法;唐代先後有多位皇帝深信佛教。但唐朝武宗時曾有「會昌滅法」,當時很多寺廟被毀,僧侶被迫還俗。至宋朝佛教再度興盛,寺廟僧侶均有過萬之數。元朝因蒙古人信奉藏傳佛教,佛教得以大盛。明朝時對佛教的傳播雖有限制,並設立僧官制度,但因僧侶免丁錢,度牒免費發給,僧侶數量大增。清代崇奉藏傳佛教,沿用明朝僧官制度,對漢傳佛教採取限制政策;但民間傳法風氣仍盛,最後朝廷讓步,取消官給度牒制度,佛教在中國傳播已無限制,成為中國民間主要信仰之一。
漢傳佛教是指以漢字記載經典或漢字文化圈的佛教,與南傳佛教、藏傳佛教形成世界上現存的三大佛教傳統。漢傳佛教主要流傳於中國、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漢傳佛教以「大乘的慈悲精神為本,強調為了普渡一切眾生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漢傳佛教傳入中國之後,至隋唐年間發展出「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唯識宗」八大宗派。明朝時以禪宗和淨土宗為主流,一直流傳至今。禪宗的「禪」原文是「禪那」,漢語譯作「靜慮」,意思可解釋為寂靜思考。禪宗主張眾生皆有佛,若有大善知識啟示指導,必能自見本有的佛性;因此可以通過思考達到解脫。而淨土宗強調修行應依靠佛、菩薩慈悲度眾生的宏願,求生他方佛淨土;修持方法主要包括懺悔、發願、念佛和行善積福等。漢傳佛教與印度佛教有著明顯的分別,如信眾要「持素念佛」;僧尼要遵守佛陀制定的戒律外,尚要遵守漢土祖師所制定「叢林清規」。另外僧尼均以「釋」為姓,取代僧尼出家前的俗姓等。中國與印度的地理環境和文化背景不同,佛教在中國傳播,同時也在中國發展,形成具有中國文化思想的獨特宗教信仰。
大雄寶殿東側是慈山寺第二大殿「普門」,是寺院供信眾進行「抄經」的修行道場。 | 抄經要訣是一心一意跟從經帖的筆跡,控制呼吸與心情,體會放下自我、專注當下。 |
|
|
水代表清淨的心,慈山寺以「供水」代替燒香供奉觀世音菩薩,這是供水用的水池。 | 入廟拜佛,到慈山寺當然要供水,特備清水一缽,緩行至觀音聖像前供水參拜、許願。 |
|
|
種於普門旁的「菩提聖樹」,專程由斯里蘭卡運來,樹出自釋迦牟尼佛覺悟時的菩提樹分枝。 | 普門前設置的「洛迦池」,池中分內外兩池,池水由內池湧出流向外池,循環不斷,生生不息。 |
|
|
觀音聖像對出的「慈悲道」,兩旁種植了18株名貴的羅漢松,代表十八羅漢。 | 觀音聖像前銅製的「千處應」,供信眾向觀音聖像供水參拜,之後將水倒入便成。 |
|
|
慈山寺弘揚佛法,不時舉辦法會、講座、文化活動,還有以佛教為主題的社區活動。 | 慈山寺的觀音聖像形象慈悲莊嚴,左手持淨瓶,右手持摩尼珠,以慈悲與智慧廣度一切。 |
|
|
觀音聖像立在三層的白色蓮台之上,蓮台高7 米,雕刻細緻,近觀非常震撼。 | 觀音聖像的蓮台原來是一座非常寬闊的平台,可以繞觀音而行,通道是無障礙的。 |
交通路線
因為慈山寺位於大埔較偏僻之處,前往寺院的交通選擇不多,而且沒有直達寺院的。平日經過慈山寺的只有一條巴士線,假日會增加一條;而日常最方便的交通工具是小巴。不過不論是乘坐巴士或小巴,均要在洞梓路下車,步行10至20分鐘才到達寺門。所以行動不便或者輪椅人士欲前往慈山寺,最好的方法是租用復康巴士,那便可以直達寺院。
通工具 | 交通說明 | |
復康巴士 | 到達慈山寺下車。 | |
巴士 | 75K:於港鐵大埔墟站上車,至「䃟頭角」站下車,沿洞梓路步行,再轉入普門路步行約20分鐘抵達寺門。 | |
275R:星期日及公眾假期行駛 | ||
九巴路線搜尋:http://www.kmb.hk/tc/services/search.html | ||
小巴 | 20T:由港鐵大埔墟站開往慈山寺,請於寺院門外下車。逢星期一至星期五 (公眾假期除外) 提供往來港鐵大埔墟站與慈山寺之服務。 | |
20C:於港鐵大埔墟站小巴站上車,於「䃟頭角」站下車,沿洞梓路步行,再轉入普門路步行抵達寺門,全程步行約20分鐘。 | ||
20B:於港鐵大埔墟站小巴站上車,至洞梓路與普門路交界下車,沿普門路步行約10分鐘抵達寺門。 | ||
新界專線小巴路線搜尋:http://www.i-busnet.com/minibus/nt/hidden link | ||
新界的士 | 於港鐵大埔墟站或太和站轉乘新界的士直達寺院,車費約60元。 |
無障礙設施
慈山寺的無障礙設施並不多也不明顯。首先是交通問題,前往慈山寺的交通對輪椅人士就很是不便;不過只要進得入寺,寺院內的通道大多是無障礙的。寺院入口進入後是寬闊的停車場,接著是訪客中心。訪客中心的門是自動門,訪客中心設有升降機,供有需要人士由地面訪客中心前往位於上層的寺院大堂部份,寺院大堂設有「客堂」、「地藏殿」、洗手間及講堂等。由大堂出露天通道可以前往「彌勒殿」前的「歡喜地」露天空地,或取道沿山坡的斜路前往「觀音聖像」、「慈悲道」、「千應處」、「普門」、「洛迦池」等處均是無障礙的;普門旁的廣場設有升降機前往「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正門有門檻,殿後設有平坦的出入口進出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是整個寺院中唯一可以供輪椅人士進出的佛殿,山門、彌勒殿、地藏殿及普門均是有門檻障礙的。不過到慈山寺不一定要入寺拜佛,而且寺內有不少工作人員及義工,有需要可以要求協助。
至於洗手間方面,慈山寺設有一個暢通易達洗手間,位於寺院大堂的客堂遊客止步區域。不過客堂有寺院的義工當值,可以協助有需要人士使用暢通易達洗手間。慈山寺的通道大多無障礙,但缺乏指示標誌,整座寺院無設觸覺引路帶與觸覺點字及凸字地圖,相信是不想破壞寺院整體外觀。不過到慈山寺體驗佛教或者靜思修行,明心見性,有點障礙或者一些設施不足應該影響不大。
慈山寺雖然依山而建,但寺院內大部份通道是平坦的,路面是石砌的或堅固的路面。 | 沿山坡設有一條寬闊斜路,連接寺院不同高低位置的建築物,高低位置多設有斜道或斜面。 |
|
|
位於寺院大堂底層的是訪客中心,連接停車場,訪客中心門是自動門。 | 進入訪客中心設有升降機,供有需要人士往來訪客中心與上層殿堂。 |
|
|
客堂旅客止步位置設有暢通易達洗手間,但可以向當值義工要求使用。 | 彌勒殿一層的走廊設有升降機供輪椅人士前往大雄寶殿。 |
| |
大雄寶殿後部設有平坦的出入口供輪椅人士進入。 | 普門殿後前往觀音聖像的通道是無障礙的,直達聖像下蓮台。 |
無障礙評分級別: ( 1為最差 ~ 5為最好 )
總結
慈山寺是本地新落成的佛教寺院,建築是仿古的,但用的是現代建築技術,建築藝術的價值有限,除了一尊戶外觀音聖像最為顯眼。但慈山寺最大的特色是完全沒有商業元素,寺院內沒有燒香求籤問卜等俗世信仰活動,整座寺院都是靜靜的,是一所純粹供人體驗佛教及靜心修行的寺院。所以到慈山寺不一定要是佛教徒,也不一定要拜佛。在沉重的城市生活壓力下,不妨抽點時間到慈山寺靜思一下,再欣賞慈山寺背山面海的美麗景色,準可以舒解煩惱,有益身心。
本會無障礙調查網頁:
慈山寺: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35977
撰稿:盧景堯
上一期介紹了代表傳統中國文化的饒宗頤文化館。但上期鮮有提及的是饒宗頤先生除了是一名優秀的學者外,同時亦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佛教雖然源於印度,是外來宗教,但傳入中土後已和中華文化融合,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份,並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今期介紹一座佛教寺院慈山寺,慈山寺是一座弘揚漢傳佛教的寺院,但寺院以圓通方便的法門,為市民大眾提供一方學佛修持的淨土。所以不論是哪個佛教宗派,甚至不是佛教徒均可以到慈山寺參學禪修,淨化心靈;更可順道欣賞大埔吐露港一帶優美景色。
慈山看大千世界
慈山寺位於新界大埔汀角及船灣附近的洞梓,背靠八仙嶺,面臨船灣淡水湖,佔地約五十萬平方呎。由李嘉誠先生發心興建,2014年完工,2015年4月開放予公眾參學。慈山寺的建成,不含一點商業元素,所以不會提供骨灰龕存放服務或者發展成為旅遊景點。慈山寺全部經費、包括建築與日常營運的資金,均由李嘉誠基金會捐資承擔。
慈山寺旨在弘揚漢傳佛教,「相信眾生皆有佛性,能通過聞思修的學習,培養正知正見,斷除煩惱,成就福慧,從而得到真正的安樂」。慈山寺整座寺院的建築,雖然借鑒盛唐、北宋、遼金三個朝代的中國寺院建築風格,設計莊嚴古雅;但寺院各處均流露寧靜的氣氛,以及非常廣闊的空間感。這是慈山寺以「環境說法」的整體設計理念,寺院建築與四周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故不見大堆的佛像經書,四處都是可以供人靜思的道場。現代人生活忙碌,每天面對不少生活壓力;生活不如意只能借助娛樂減壓,結果讓自己更忙碌、更依賴物質生活,減壓只是流於表面。走在慈山寺只見幾座簡單的古建築,四處都是空盪盪的、無一絲的物質誘惑,足以使人淨化心靈,放下心中煩惱;更甚者可以培養個人心性,提昇個人心靈正能量,達至豐盛人生。
慈山寺除了廣開佛門,為信眾與大眾提供一個清淨無染的修行道場外;還致力開啟慈悲智慧之門,透過舉辦弘法修持,以及文化教育等活動,淨化大眾心靈,並服務社會,共建人間淨土。慈山寺弘法活動包括下列四大範疇:
修持:法會、茶禪、供水、抄經、禪修;
教育:佛學講座、佛學班;
文化:佛教研討會、出版佛教書刊;
公益:探訪年長僧侶、社區外展及青年關懷活動。
漢傳佛教以大乘慈悲精神為本,所以寺院內樹立了一尊全球第二高的戶外青銅合金觀音聖像。觀音大士大慈大悲,力承世間疾苦,以無邊智慧化度眾生,向為世人所崇奉。慈山寺的觀音聖像實際高76米,座北向南,立於三層高蓮花臺上,外表為白衣,代表純潔無染。觀音聖像法相慈祥,低眉俯視,寓意菩薩慈悲為懷;胸前懸掛瓔珞,衣帶迎風,祥和莊嚴;髮頂上有阿彌陀佛像,寓意無量神力庇佑眾生;右手持智慧寶珠--摩尼珠,左手持淨瓶,施灑淨水,清涼世界。除了觀音聖像外,慈山寺的主要建築物有高18米的大雄寶殿、彌勒殿、韋馱殿、地藏殿、藏經閣、禪堂、講堂、圖書館、齋堂、宿舍等。
值得留意的是前往慈山寺需要事前在網上預約登記,在預約的日期到寺出示預約電郵及參學編號方可進寺。另外最重要的是慈山寺並非旅遊景點,到寺參觀或學習(簡稱參學),均要保持安靜,及必須穿著莊重的服裝。若要瞭解在慈山寺參學時需要注意的事項,可以瀏覽網上預約的《條款及條件》:https://booking.tszshan.org/book/tnc/person。
地 址:香港新界大埔普門路88號
開放時間:早上九時半至下午五時
電 話:2123 8666
電 郵:info@tszshan.org
網 址:http://www.tszshan.org/home/new/
網上預約:http://booking.tszshan.org/
慈山寺建於吐露港八仙嶺山麓,景色優美,不是拜佛也可以是家庭旅行。 | 從慈山寺眺望吐露港,海上群峰起伏,景觀遼闊,使人心身頓感開朗。 |
|
|
進得了寺院迎面見到的是一片非常寬闊的露天空地,綠化水平很高。 | 抬頭一望是慈山寺的主體建築,仿古的木樓與高大的麻石牆,莊嚴肅穆。 |
|
|
寺院露天空地連接一條沿山坡而建的斜路,可以前往寺院各處。 | 沿斜路而上到達寺院第一度門「山門」,爬上梯級便可進入解脫門。 |
|
|
入解脫門放下「貪、嗔、痴」三毒;兩邊站著把關的是「哼哈二將」,不容耍無賴。 | 穿過解脫門回頭一看,門牌是「不二法門」,跳出「有二」的分別觀念,觀感頓時開竅。 |
|
|
放下煩惱、跳出困局,自然開懷,所以穿過山門後到達的廣場名為「歡喜地」。 | 種在歡喜地的「菩提樹」,修葺的形態很具特色,不知坐在樹下會否得道成佛。 |
|
|
走過歡喜地再上是「彌勒殿」,又稱「天王殿」,供奉彌勒佛及護法神四大天王。 | 彌勒殿背面是「韋陀殿」,供奉護法神韋陀,職司驅除邪魔外道及保護佛法。 |
|
|
彌勒殿前設有寬闊的蓮花池,盛放的蓮花在熱天中份外清新喜人。 | 彌勒殿兩邊分別是鐘樓及鼓樓,仿古建築,暮鼓晨鐘,發人深省。 |
|
|
慈山寺主體建築上層大堂設有「地藏殿」,供奉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地藏王菩薩。 | 寺院提供免費導賞團服務,由專人帶領遊寺及講解,參加者均使用無線聽筒收聽。 |
|
|
寺院大堂設有客堂招待訪客,客堂擺放的敲鐘,由法師敲鐘示意「過堂飯」開始,享用齋菜人士才進入膳堂。 | 過堂飯只供寺院僧侶及工作人員享用,飯後膳堂開放予公眾享用茶點,享用茶點時可按個人意願付費多少。 |
|
|
慈山寺並無齋菜出售,但在中午時份會向每位到寺參學人士免費派發素包一個。 | 客堂對出露天空地是「自在地」,實際是休閒茶座,遊人可以在此享用自攜食物。 |
彌勒殿背後是大雄寶殿前露天廣場,空曠的佈局使人有無盡的空間感覺。 | 從露天廣場看觀音聖像,構圖顯出人在大自然是何等渺小。 |
|
|
廣場一邊設有「藏經閣」,未見對外開放,不知可否借閱《四十二章經》。 | 寺院建築均為仿古風格,造工考究,不過重點是四處流露著祥和清靜的氣氛。 |
|
|
寺院最高位置是大雄寶殿,供奉如來佛祖、東方藥師佛、西方阿彌陀佛、阿難尊者、伽葉尊者及十八羅漢等佛像。 | 佛像身後是一幅巨大的《經變圖》,是臨摹敦煌莫高窟的壁畫,描繪西方極樂世界,畫功非常細緻,顏色鮮艷奪目。 |
漢傳佛教的盛傳
佛教現被視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於遠古印度迦毘羅衛國(現在的尼泊爾)。大約於西元前6世紀迦毘羅衛國太子悉達多·喬達摩在畢缽羅樹(佛教信徒尊稱菩提樹)下悟道,並在恆河兩岸向人傳教;之後信眾漸多,逐漸形成佛教。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一般認為約在西漢末年、東漢初年,由西域傳入中國。根據記載,西漢哀帝年間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獲口述傳授《浮屠經》。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明帝曾派人到西域迎接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兩位高僧到洛陽,帶來佛經和佛像。漢明帝在洛陽興建白馬寺供兩位高僧居住,是為中國第一座佛寺。兩位高僧在白馬寺翻譯出中國第一部佛經《四十二章經》。但漢朝儒學興盛,佛教的發展不大。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發展逐漸普及;西晉時官方與民間均有信奉佛教;東晉時有高僧法顯往天竺取經,帶回不少佛經著作;北朝時的統治者多提倡佛教;梁武帝更篤信佛法,在位時多次出家為僧。唐朝雖以道教為國教,但佛教亦受到推崇。唐代初年有玄奘大師西行求法;唐代先後有多位皇帝深信佛教。但唐朝武宗時曾有「會昌滅法」,當時很多寺廟被毀,僧侶被迫還俗。至宋朝佛教再度興盛,寺廟僧侶均有過萬之數。元朝因蒙古人信奉藏傳佛教,佛教得以大盛。明朝時對佛教的傳播雖有限制,並設立僧官制度,但因僧侶免丁錢,度牒免費發給,僧侶數量大增。清代崇奉藏傳佛教,沿用明朝僧官制度,對漢傳佛教採取限制政策;但民間傳法風氣仍盛,最後朝廷讓步,取消官給度牒制度,佛教在中國傳播已無限制,成為中國民間主要信仰之一。
漢傳佛教是指以漢字記載經典或漢字文化圈的佛教,與南傳佛教、藏傳佛教形成世界上現存的三大佛教傳統。漢傳佛教主要流傳於中國、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漢傳佛教以「大乘的慈悲精神為本,強調為了普渡一切眾生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漢傳佛教傳入中國之後,至隋唐年間發展出「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唯識宗」八大宗派。明朝時以禪宗和淨土宗為主流,一直流傳至今。禪宗的「禪」原文是「禪那」,漢語譯作「靜慮」,意思可解釋為寂靜思考。禪宗主張眾生皆有佛,若有大善知識啟示指導,必能自見本有的佛性;因此可以通過思考達到解脫。而淨土宗強調修行應依靠佛、菩薩慈悲度眾生的宏願,求生他方佛淨土;修持方法主要包括懺悔、發願、念佛和行善積福等。漢傳佛教與印度佛教有著明顯的分別,如信眾要「持素念佛」;僧尼要遵守佛陀制定的戒律外,尚要遵守漢土祖師所制定「叢林清規」。另外僧尼均以「釋」為姓,取代僧尼出家前的俗姓等。中國與印度的地理環境和文化背景不同,佛教在中國傳播,同時也在中國發展,形成具有中國文化思想的獨特宗教信仰。
大雄寶殿東側是慈山寺第二大殿「普門」,是寺院供信眾進行「抄經」的修行道場。 | 抄經要訣是一心一意跟從經帖的筆跡,控制呼吸與心情,體會放下自我、專注當下。 |
|
|
水代表清淨的心,慈山寺以「供水」代替燒香供奉觀世音菩薩,這是供水用的水池。 | 入廟拜佛,到慈山寺當然要供水,特備清水一缽,緩行至觀音聖像前供水參拜、許願。 |
|
|
種於普門旁的「菩提聖樹」,專程由斯里蘭卡運來,樹出自釋迦牟尼佛覺悟時的菩提樹分枝。 | 普門前設置的「洛迦池」,池中分內外兩池,池水由內池湧出流向外池,循環不斷,生生不息。 |
|
|
觀音聖像對出的「慈悲道」,兩旁種植了18株名貴的羅漢松,代表十八羅漢。 | 觀音聖像前銅製的「千處應」,供信眾向觀音聖像供水參拜,之後將水倒入便成。 |
|
|
慈山寺弘揚佛法,不時舉辦法會、講座、文化活動,還有以佛教為主題的社區活動。 | 慈山寺的觀音聖像形象慈悲莊嚴,左手持淨瓶,右手持摩尼珠,以慈悲與智慧廣度一切。 |
|
|
觀音聖像立在三層的白色蓮台之上,蓮台高7 米,雕刻細緻,近觀非常震撼。 | 觀音聖像的蓮台原來是一座非常寬闊的平台,可以繞觀音而行,通道是無障礙的。 |
交通路線
因為慈山寺位於大埔較偏僻之處,前往寺院的交通選擇不多,而且沒有直達寺院的。平日經過慈山寺的只有一條巴士線,假日會增加一條;而日常最方便的交通工具是小巴。不過不論是乘坐巴士或小巴,均要在洞梓路下車,步行10至20分鐘才到達寺門。所以行動不便或者輪椅人士欲前往慈山寺,最好的方法是租用復康巴士,那便可以直達寺院。
通工具 | 交通說明 | |
復康巴士 | 到達慈山寺下車。 | |
巴士 | 75K:於港鐵大埔墟站上車,至「䃟頭角」站下車,沿洞梓路步行,再轉入普門路步行約20分鐘抵達寺門。 | |
275R:星期日及公眾假期行駛 | ||
九巴路線搜尋:http://www.kmb.hk/tc/services/search.html | ||
小巴 | 20T:由港鐵大埔墟站開往慈山寺,請於寺院門外下車。逢星期一至星期五 (公眾假期除外) 提供往來港鐵大埔墟站與慈山寺之服務。 | |
20C:於港鐵大埔墟站小巴站上車,於「䃟頭角」站下車,沿洞梓路步行,再轉入普門路步行抵達寺門,全程步行約20分鐘。 | ||
20B:於港鐵大埔墟站小巴站上車,至洞梓路與普門路交界下車,沿普門路步行約10分鐘抵達寺門。 | ||
新界專線小巴路線搜尋:http://www.i-busnet.com/minibus/nt/hidden link | ||
新界的士 | 於港鐵大埔墟站或太和站轉乘新界的士直達寺院,車費約60元。 |
無障礙設施
慈山寺的無障礙設施並不多也不明顯。首先是交通問題,前往慈山寺的交通對輪椅人士就很是不便;不過只要進得入寺,寺院內的通道大多是無障礙的。寺院入口進入後是寬闊的停車場,接著是訪客中心。訪客中心的門是自動門,訪客中心設有升降機,供有需要人士由地面訪客中心前往位於上層的寺院大堂部份,寺院大堂設有「客堂」、「地藏殿」、洗手間及講堂等。由大堂出露天通道可以前往「彌勒殿」前的「歡喜地」露天空地,或取道沿山坡的斜路前往「觀音聖像」、「慈悲道」、「千應處」、「普門」、「洛迦池」等處均是無障礙的;普門旁的廣場設有升降機前往「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正門有門檻,殿後設有平坦的出入口進出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是整個寺院中唯一可以供輪椅人士進出的佛殿,山門、彌勒殿、地藏殿及普門均是有門檻障礙的。不過到慈山寺不一定要入寺拜佛,而且寺內有不少工作人員及義工,有需要可以要求協助。
至於洗手間方面,慈山寺設有一個暢通易達洗手間,位於寺院大堂的客堂遊客止步區域。不過客堂有寺院的義工當值,可以協助有需要人士使用暢通易達洗手間。慈山寺的通道大多無障礙,但缺乏指示標誌,整座寺院無設觸覺引路帶與觸覺點字及凸字地圖,相信是不想破壞寺院整體外觀。不過到慈山寺體驗佛教或者靜思修行,明心見性,有點障礙或者一些設施不足應該影響不大。
慈山寺雖然依山而建,但寺院內大部份通道是平坦的,路面是石砌的或堅固的路面。 | 沿山坡設有一條寬闊斜路,連接寺院不同高低位置的建築物,高低位置多設有斜道或斜面。 |
|
|
位於寺院大堂底層的是訪客中心,連接停車場,訪客中心門是自動門。 | 進入訪客中心設有升降機,供有需要人士往來訪客中心與上層殿堂。 |
|
|
客堂旅客止步位置設有暢通易達洗手間,但可以向當值義工要求使用。 | 彌勒殿一層的走廊設有升降機供輪椅人士前往大雄寶殿。 |
| |
大雄寶殿後部設有平坦的出入口供輪椅人士進入。 | 普門殿後前往觀音聖像的通道是無障礙的,直達聖像下蓮台。 |
無障礙評分級別: ( 1為最差 ~ 5為最好 )
總結
慈山寺是本地新落成的佛教寺院,建築是仿古的,但用的是現代建築技術,建築藝術的價值有限,除了一尊戶外觀音聖像最為顯眼。但慈山寺最大的特色是完全沒有商業元素,寺院內沒有燒香求籤問卜等俗世信仰活動,整座寺院都是靜靜的,是一所純粹供人體驗佛教及靜心修行的寺院。所以到慈山寺不一定要是佛教徒,也不一定要拜佛。在沉重的城市生活壓力下,不妨抽點時間到慈山寺靜思一下,再欣賞慈山寺背山面海的美麗景色,準可以舒解煩惱,有益身心。
本會無障礙調查網頁:
慈山寺: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35977
撰稿:盧景堯